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明代徐阶
徐阶

徐阶

[ 明代 ]

(1503—1583)明松江华亭人。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嘉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忤张孚敬,斥为延平府推官。累官为国子祭酒,迁礼部侍郎,改吏部。接见庶官,常咨边腹要害,吏治民情。寻兼翰林院学士,掌院事,进礼部尚书。为严嵩所忌,度未可与争,乃谨事之,而精治斋祠迎帝意,嵩不能图。未几,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仇鸾罪恶,鸾因此诛。进武英殿大学士,改兼吏部尚书。四十一年,使邹应龙劾嵩子世蕃,勒嵩致仕,代为首辅。世宗卒,阶草遗诏,悉罢斋醮、土木等弊政,牵复言事得罪诸臣。后为高拱所扼,于隆庆二年致仕归。卒赠太保、谥文贞。有《世经堂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徐阶满岁时,坠入枯井中,救出三日后才苏醒。五岁时,随父亲路过括苍山,从山岭上摔下去,衣服挂在树上而幸免于难,众人皆异之。

嘉靖二年(1523年),徐阶考中探花(进士第三名),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准许归乡娶妻,又丁父忧,服除后官复原职。徐阶为人短小白皙,言谈举止优雅。性颖敏,有权略,而不轻易泄漏人言。徐阶跟随王守仁门人交游,在士大夫间声誉颇佳。

在翰林院时,内阁大学士张孚敬大权在握,嘉靖帝听从张孚敬的建议,想去掉孔子的王号,同时想降低祭祀孔子的标准。嘉靖帝让大臣商议这件事情,其他大臣由于惧怕张孚敬而不敢多说什么,只有徐阶坚决反对这样做。张孚敬很生气地训斥他,徐阶据理抗争。张孚敬大怒,说:“你想背叛我。”而徐阶从容地说:“背叛生于依附。我没有依附你,何来背叛?”结果他被贬为延平府(今福建南平)推官。在担任延平府推官期间,徐阶审理冤狱,把三百名无辜受害者放出大牢,创乡社学,捣毁淫祠,捕获为害乡间的盗贼一百二十人。后来,升迁为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同知,历官浙江按察佥事、江西按察副使,治理学政。

皇太子出阁,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后擢升国子祭酒,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在担任吏部侍郎时,他一反吏部官员接见庶官不多说话的常规,见到下面来的官吏总是仔细询问边腹要害﹑吏治民情,所以各级官吏都很愿意和他打交道,历任尚书熊浃、唐龙、周用都非常器重他。他还知人善任,经过他推荐的官员大多是谨厚长者,包括宋景、张岳王道、欧阳德、范鏓等人。周用去世,闻渊接任。闻渊以长辈自居,独断专行,徐阶闷闷不乐,请求出避,于是命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不久任掌院事,进升为礼部尚书。 [3]  嘉靖帝认为徐阶为官勤勉,又擅长写青词,于是召值无逸殿,与大学士张治、李本一起赏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众官推荐徐阶担任吏部尚书,嘉靖帝希望他留在身边而拒绝了,加太子太保。

巧治严嵩

当时严嵩专权,徐阶起初不肯依附严嵩。于是严嵩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徐阶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这使他认识到不能以卵击石,于是他改变策略,事事顺着严嵩,从不与他争执。为了得到他的信任,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十分霸道,多次对他无礼,他也忍气吞声。同时,徐阶向嘉靖帝靠拢,专门挑皇帝喜欢的话说,终于讨得嘉靖帝的喜欢,不久,加徐阶少保头衔,接着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后来他密奏咸宁侯仇鸾罪状,使嘉靖帝杀掉仇鸾,得到皇上的信任,加太子太师头衔,地位进一步提高,仅次于严嵩。后来嘉靖帝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暂时住到了玉熙殿,但是这里地方太小,于是嘉靖想营建新宫殿。他问严嵩,严嵩请求他回到大内住,嘉靖帝很不乐意。然后问徐阶,徐阶猜透了嘉靖的心思,于是建议用被烧毁宫殿的剩余材料,营建新的宫殿,他的建议得到嘉靖帝的赞同。后来由他主持建造成万寿宫,嘉靖搬了进去。徐阶因此加封少师,兼支尚书俸,而严嵩渐渐被皇帝冷落。

嘉靖四十一年(1562),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严嵩被勒令退休后,徐阶亲自到严嵩家去安慰。他的行为使严嵩十分感动,甚至叩头致谢。严世蕃也乞求徐阶替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情,徐阶满口答应。徐阶回到家里后,他的儿子徐番迷惑不解地问:“你受了严家父子那么多年的气,现在总算到了出气的时候了,你怎么这样对待他们?”徐佯装生气骂徐番说:“没有严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严家有难,我恩将仇报,会被人耻笑的。”严嵩派人探听到这一情况,信以为真,严世蕃也说:“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其实,徐阶这样做是因为他看出皇上对严嵩还存有眷恋,而皇上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严嵩的爪牙还在四处活动,时机还不成熟。后来,嘉靖帝果然后悔,想重新召回严嵩,在徐阶的力劝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继任首辅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继任首辅之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他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他十分爱惜人才,大力营救因上疏指责皇帝过失而被定死罪的户部主事海瑞。他还十分勤政,凡是皇上交给的任务,即使一夜不睡,也要准时完成,因此他更得嘉靖的赏识。同时,他还经常劝说皇帝停止动辄捕杀边镇大臣的做法,缇骑因此省减,诏狱渐少。后来因为指挥明军抵挡蒙古骑兵南下有功,升为建极殿大学士。 [3]  嘉靖帝朱厚熜死后,徐阶起草遗诏,将大礼议中因反对嘉靖帝而获罪的大臣全部平反,存者招用,死者优恤。诏书颁布的那天,许多大臣感激涕零。徐阶执政期间,还减轻百姓负担,清理盐税。景王死后,他上奏将景王霸占的陂田数万顷给了百姓,使老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还废除朝中的许多浪费项目,尤其是皇帝信奉道教的开支。他的做法,得到朝中上下的拥护,人们称他为“名相”。

晚节不佳

由于穆宗行为荒诞不经,徐阶经常劝阻他,穆宗十分厌烦。徐阶很失望,于是上疏请求退休。正好给事中张齐因为私人恩怨弹劾他。于是穆宗乘机允许他退休回家。朝中百官纷纷上奏章请求留下徐阶,但是穆宗说什么也不同意。

徐阶退休回家后,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所以当时人称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有人因此把他称为“权奸”。

万历十年(1583),徐阶80岁高龄,皇帝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第二年,徐阶病死。赠太师,谥文贞

为政举措

条幅明志

徐阶主政以后,在内阁办公室墙壁上写了一个条幅:

以威福还主上 以政务还诸司 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

用直白的语言宣称:我要拨乱反正,把威权和福祉归还皇帝,把政务归还政府各部门,把官员的任免与奖惩归还公众舆论。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他的施政纲领,目的在于改变严氏父子专擅朝政的局面。意图是很明显的,他要向朝廷上下表明,不想成为严嵩第二,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

众人合议

徐阶成为内阁首辅以后,就和严嵩反其道而行之,邀请内阁次辅袁炜一起办公,共同为皇帝票拟谕旨。皇帝知道了,认为不妥,认为只要首辅一人票拟即可。徐阶向皇帝解释,事情出于众人合议比较公正,而公正是所有美德的基础;独断专行就是自私,而自私会导致百弊丛生。皇帝听了表示同意。当时言官竭力抨击勾结严氏父子的大臣,皇帝对此很反感。徐阶委婉曲折地做出解释,缓解了他的怒气,保护了那些言官。

选用贤官

徐阶引用门生张居正为裕王(后来的隆庆皇帝)讲学,使日后的权力交接显得更为顺利。

他推心置腹地敦请严讷出任吏部尚书,整顿颓败已极的吏治。《明史·严讷传》谈到严讷出掌吏部,为了扭转严嵩造成的“吏道污杂”局面,与同僚约法三章:一、谈公事到吏部衙门,不得到他的私宅;二、慎重选择吏部的中层官员——郎中、主事,杜绝开后门、通路子,用当时的话表述,就是“务抑奔竞”;三、选拔人才不要拘泥于资格,即使是州县小吏,只要政绩优异,应该破格提升。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先前“吏道污杂”的状况,出现了“铨政一新”的面貌。这与徐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严讷深有感触的说:“吏部尚书与内阁首辅必须同心同德,事情才办得好,我掌管吏部两年,适逢徐阶主持内阁,大力支持,办事才得心应手。”

伪造遗诏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皇帝朱厚熜逝世,由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遗诏,并不是朱厚熜临死前口授的,而是用“遗诏”名义发布的徐阶和张居正的政见。为了拨乱反正,“遗诏”强调了已故皇帝对痴迷道教的错误有所反省,为那些因批评皇帝而遭到惩处的官员恢复名誉和官职,惩处主持玄修的道士,停止一切斋醮活动。十二月二十六日,穆宗皇帝即位,他的登极诏书也是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基调和先帝遗诏完全一致,主旨是强调起用因反对玄修而遭惩处的官员,处罚道士,停止斋醮,破格提拔贤才,裁减冗员。

嘉靖、隆庆之际的政治交接,徐阶处理得巧妙、妥帖,先是以“遗诏”的形式表示先帝的悔悟,继而以“即位诏书”的形式表示尊重先帝的遗愿,避免了“改祖宗之法”的非难。

轶事典故

文曲星下界

明朝年间,住在宣平县衙内的徐知县夫人产下一子,取名徐阶。徐阶从小活泼可爱,天资聪颖,知县夫妻视为掌上明珠。徐阶长到六岁,县太爷聘了城内曹门坊郑秀才为塾师,给儿子启蒙授业,塾馆设在县前城隍庙南侧迎恩门外三元宫。

从县衙去三元宫须经城隍庙门口,别无通道。春来夏去,徐阶勤学不辍,每日三趟往返于这条路上。

一天深夜,徐知县办案回衙,颇感疲劳,翻身上床,呼呼入睡,一忽儿便进入梦乡。恍惚间来到城隍庙,只见城隍庙门大开,城隍案前灯烛通明,香烟缭绕,城隍爷离案相迎,县太爷诚惶诚恐。宾主落座后,城隍爷笑吟吟地说道:“太爷恭喜、恭喜!”知县一惊,城隍又说:“太爷贵子徐阶,原来是天界文曲星入凡,来日状元及第,前途无量。文曲星宿每日几次往返门口,本官须起身示敬,时日长,实在烦累,太爷能否另辟他途?”徐知县听着吓出一身冷汗,急忙跪说:“犬子无礼,不敢不敢!”说罢惊醒,却是南柯一梦。

次日,徐知县命衙役众人于城隍庙后城墙脚开出一条小道,此后徐阶上学均走此小路。

巧对对联

徐阶幼时,应宗师考,丹墀下风吹鹤巢坠地,宗师命对云:“风落鹤巢,二三子连窠及地。”徐即应云:“雨淋猿穴,众诸侯待漏朝天。”

坦陈错谬

徐阶二十岁那年,嘉靖二年,为这年录取的进士第三名,“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按察佥事,江西按察副使,俱视学政。一年,他担任浙江省主考官。三场考毕,阅卷中间,发现一名士子在八股文中用了“颜苦孔之卓”这个典,他眉头一皱,顿觉眼生,百思不得其出处。遂拿起笔,画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是不及格。“发落”之后,就该卷铺盖回家了。不过,凡卷子上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这位士子捧着卷子上去,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扬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徐阶听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本道侥幸考中功名太早,没有读过什么书!”并向秀才作揖说“承教了!”然后,“改置一等”。

知而不语

徐阶告老回乡后,遍请乡人、亲故,其中有一个人偷取了酒席上的一只金杯藏在帽子里,正好被徐阶看见。酒席将散,主持酒宴的人检查器具,发现丢失了一只酒器,到处寻找。徐阶说:“杯子还在,别找了。”这时偷杯之人却因为酒醉不稳,帽子以及连同金杯都掉了下来,徐阶看见后立马转过身去,叫下人还把杯子放入那人的帽中。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