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为官为民
曹叔远任京官时光明正大,直言不阿,为官地方时勤政廉洁,多有建树。他知遂宁时,营卒苦于军饷被侵克,相率作乱,局势十分紧张。他即禁止乱兵扰乱百姓,并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终于使事态平息。人们都称他为:“江南来的好官员”。他在任潼州提刑时,与州牧李公植一道,克服种种困难,修复潼州府城,使该城的防卫得以加强,“捍护成都一路”,叶适为之作《潼州府修城记》。他在知袁州时,减赋税兴学校、惩嚣讼、浚李渠,使当地得以大治。特别是修李渠功绩尤大。李渠自唐宪宗元和四年(809)至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的四百多年中,因未及时疏浚,堵塞十分严重,水旱灾害频繁。曹叔远发动群众,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浚疏。袁人相庆,并刻《李渠志》,详细写明沿渠所经山川地形,水势的高低、大小、险易,离江的远近、曲折,以及某处宜疏,某处宜凿,某处宜堵,某处设斗贮水,某处用桥以便往来,某处用减少沟若干,某处用接水沟若干,都一清二楚,为以后水渠的维修提供依据,李芳春作《重修李渠记》。
嘉定六年,曹叔远回乡,邀请家乡的耆俊以文相会。当时叶适亦正家居,一年中多次登门拜访,两人从容讲贯义理实学,相交至深。次年七月,叔远赴湖北漕幕,叶适作《送曹叔远》云:“曹子苦心怀百忧,古人远矣思同流。平生未得雄豪力,今日便肯卑微休。麻源洞里琼叶雨,南草市上芦花秋。十年老语为谁了,西望沧江空白头。”记叙了他们的共同遭遇,抒发了他们的深情厚谊。
尊师辑遗
曹叔远十分敬重其师陈傅良,陈傅良去世后,他不辞劳苦,至嘉庆五年,辑成其师遗著《止斋文集》51卷,使其经国之学得以后传。并在序言中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先生的经国大业:“深抱大业,至于化裁,推行不动声色,使人回心而向道者,其纲领条目,靡不该具”,“其任重道远,终老未曾一日敢忘于斯焉”。他高度评价了先生一生功绩,“呜呼,盛矣,邹鲁之统绪,河洛之承续,千载以来,不知其能几见也。”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