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北疆经略
章宗刚即位,元老重臣徒单克宁就向他提出了要加强猛安谋克的武备,并建议对北方用兵,章宗 就此问题还曾征询时为平章政事的完颜守贞,“自明昌初,北边屡有警,或请出兵击之。上曰:‘今方南议塞河,而复用兵于北,可乎?’守贞曰:‘彼屡突轶吾圉,今一惩之,后当不复来,明年可以见矣。’上因论守御之法。守贞曰:‘惟有皇统以前故事,舍此无法耳。’”可见,握有重权的徒单克宁和完颜守贞都主张用兵。章宗决定采纳徒单克宁和完颜守贞的意见,任命枢密副使夹谷清臣为东北路兵马都统制使,但是很多大臣都不同意,如翰林修撰移剌益,“时北边有警,诏百官集尚书省议之,太尉克宁锐意用兵,益言天时未利,宜俟后图”。御史中丞张万公也反对,“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万公言:‘劳民非便。’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章宗不得不考虑当时国内因黄河决口所造成的经济困难以及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决定对北方诸部采取防御的策略。
章宗既然决定对北方用兵,那么完善防御设施就必然提到议事日程上了。明昌三年(1192)四月“戊午,诏集百官议北边开壕事”。随即,界壕的修筑就开始了,但是很快又终止了。五月“癸酉,罢北边开壕之役”。终止的原因是很多官员的反对,党怀英就是其中一人,“明年(明昌三年—笔者注),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但终止的时间并不长,界壕又断断续续地修筑起来。张万公也曾反对过界壕的修筑。明昌四年(1193),章宗要巡幸在塞外的景明宫时,董师中进谏劝止的理由之一就是“况西、北二京,临潢诸路,比岁不登。加以民有养马签军挑壕之役,财力大困,流移未复”。可见,界壕的修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明昌间负责修筑界壕的官员有孛术鲁德裕,“迁少府监。明昌末,修北边壕堑,立堡寨”。明昌年间界壕的修筑并未能阻挡住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章宗先后派夹谷清臣和完颜襄北伐,与此同时,界壕的修筑也并未停止,而是一直进行。
金代修筑的界壕实际上是中国历代修建的长城的一部分,它不单只是一条壕沟,而是一套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这一点,又超越了以往朝代所修的长城,并为后来的明代所借鉴。金代界壕是由壕沟、城墙、边堡构成的层次防御体系。其修筑是先挖一条外壕,然后利用挖出的土在壕沟内侧堆积或夯筑一道墙。在有些重点防守地段,则在外墙的内侧再挖内壕,内壕的内侧再筑内墙。这样就形成了四条壕沟与城墙的防御体系。一般外壕宽5-6米,内壕宽10乃至50-60米。外墙宽2.5米-6米,内墙宽5-15米。在内墙或单线墙的外侧筑有马面和烽火台,马面多设在险要地段或城堡附近,其间距从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可在敌人进攻时,向敌人横向射击。与一般城市的城墙相同。烽火台都高出城墙,台伸出墙外4-5米,宽6-8米。边堡多靠近内墙或一面即为内墙,每面宽100-150米,一面有城门,有的有瓮城门和城壕。边堡的间距一般在5-10公里,但是险要处则要密集得多,并且两堡之间往往有关口。金代主要由章宗所建的界壕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在蒙古铁骑的面前几乎未起到任何作用,未能保护住衰落的金王朝,这和历代长城所起的作用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章宗时期对金朝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部族是阻革菐(也就是辽代的阻卜)和广吉剌(元代称翁吉剌惕)。阻革菐部居住在今克鲁伦河下游呼伦贝尔一带,广吉剌部住在阻革菐部以南今哈拉哈河以北。此外还有合底忻部(元代称合答斤)、山只昆部(元代称撒勒只兀惕)、朵儿边部(又称朵鲁班)部等时常侵扰金朝的北疆。章宗除了修筑界壕外,也未放弃武力上的准备,明昌三年(1192)七月“癸未,诏增北边军千二百人,分置诸堡”。[15]明昌五年(1194)二月,宰臣请求撤退北边的屯驻军马,章宗未予同意。又命令宣徽使移剌敏、户部主事赤盏实理哥等视察北疆屯驻军马,并筹划防御措施。九月,又命令上京等九路以及诸群牧和乣军等选择三万精锐,准备来春调发,并命诸路及顺从的北阻革菐部第二年夏会师于临潢,这时章宗已经下决心对北方用兵了。
明昌六年(1195)正月,可能为合底忻、山只昆两部聚兵围庆州(今内蒙古宁城县),金东北路招讨副使瑶里孛迭急忙率兵解救,敌人退去。五月,章宗派左丞相夹谷清臣出战,命其行尚书省事于临潢府。夹谷清臣先派人侦察,得知敌人的虚实。然后令宣徽使移剌敏为都统,左卫将军完颜充和西北路招讨使完颜安国为左右翼,率领轻骑八千为先锋,夹谷清臣自己率领精兵一万随后跟进。当夹谷清臣率军至哈拉哈河时,先锋移剌敏部已在栲栳泺(今呼伦湖)一带连续攻破敌人14座营垒,并返回迎接大军。但这时归顺金朝的属部北阻革菐的首领斜出抢夺了移剌敏部所缴获的大量牲畜物资。十一月“甲辰,报败敌于望云”。
完颜襄到达前线后,首先招降了叛乱于北京、临潢之间的胡里乣部,驻军于临潢府。接着完颜襄率驸马都尉仆散揆进至大盐泺(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额吉纳尔苏木附近)时,与广吉剌部发生激战,这次战斗持续时间很长,明昌六年(1195)十二月,“右丞相襄率驸马都尉仆散揆等进军大盐泺,分兵攻取诸营”。直到次年承安元年(1196)正月,“大盐泺群牧使移剌睹等为广吉剌部兵所败,死之”。可见战斗之激烈,金军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是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完颜安国就是因为在战斗中杀获甚多,因而被章宗赐予金币。在大盐泺战斗的同时,完颜襄又派右卫将军完颜充进军斡鲁速城,在那里屯守,俟机进兵。承安元年(1196)十月,在平定阻革菐部的叛乱仅仅一个月后,阻革菐部又一次发动叛乱,章宗派时为左丞相的完颜襄行省事于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签书枢密院事完颜匡行院于抚州,并派亲军八百人屯戍抚州。十一月,特满群牧的契丹人陁锁、德寿发动叛乱,他们占据了信州今吉林怀德秦家店古城),并且定年号为身圣,号称有部众数十万。完颜襄将乣军迁移到中都附近,虽然在当时起到了安定边境的作用,但是在十余年后蒙古进攻中都时,乣军却乘机投降了蒙古,使中都很快陷落。
在平定契丹人的反叛后,章宗以参知政事完颜裔取代完颜襄统率北边军队,但是北方的部族很快又发动叛乱,完颜裔镇压不利,完颜襄再次出屯北京,被任命为枢密使兼平章政事。这时发生了饥荒,完颜襄命令减价出售官府储粮。有人认为士兵也缺粮,不应向百姓低价售粮。完颜襄却认为只要民足没有兵不足的道理,由此也可见完颜襄作为宰相和统帅的才识。完颜襄又奏请章宗,派同判大睦亲府事完颜宗浩出军泰州,左丞夹谷衡于抚州行枢密院事,出军西北路阻击阻革菐部,自己率军出临潢,章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并赐予他内库物资。承安三年(1198)二月,阻革菐部首领斜出到抚州再次请求投降。章宗派专使询问完颜襄,完颜襄认为接受斜出的投降利大于弊。于是,“丙戌,斜出内附”。在北部的局势安定后,完颜襄修筑了临潢路的界壕。完颜宗浩出身宗室,章宗时曾任北京留守,因为完颜襄的推荐,而出镇泰州。“北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驻泰州便宜从事。”章宗又派上京等路军万人屯戍泰州,宗浩认为泰州的粮食储备不足,并且敌人暂时不会发动进攻。于是将这一万人分派至隆州、肇州之间以就粮,当年(承安二年,1197)冬天果然无事。广吉剌部屡次胁迫诸部入塞侵扰,宗浩请求乘暮春其马体弱时出击之。但是完颜襄认为这时阻革菐部正发动叛乱,如果攻破广吉剌部,那么阻革菐部就无后顾之忧了,不如暂时留之,以牵制阻革菐部。完颜宗浩对此很不以为然,向章宗上奏:“国家以堂堂之势,不能扫灭小部,顾欲藉彼为捍乎?臣请先破广吉剌,然后提兵北灭阻革菐”。经过一再请求,章宗同意了宗浩的意见。并向宗浩颁发了一道谕旨,“将征北部,固卿之诚,更宜加意,毋致后悔”。对宗浩寄予了厚望。宗浩首先侦察了诸部的态势,认为合底忻部与婆速火部相互勾结,而广吉剌部既畏惧金军的讨伐,又怕二部于己不利,可以乘机迫其投降。于是,宗浩派主簿完颜撒领兵二百为先锋逼迫广吉剌部,并向完颜撒交代说:“如果广吉剌部投降,就可以征集其兵以攻合底忻部,并且侦察其具体所在,马上派人来汇报,然后大军出动,一定会打败它。”广吉剌部果然如宗浩所料向完颜撒投降,于是征集了其骑兵一万四千人。宗浩随后北进,命令每人携带三十天的粮食,派人通知完颜撒会师于移米河,一起进攻。但是使者误入婆速火部,致使完颜撒部没有及时会合。宗浩的前军进至忒里葛山时,与山只昆部的两个属部石鲁和浑滩遭遇,击败之,斩首一千二百级,俘虏了大量人员、牲畜、车辆。进至呼歇水时,敌人更加畏惧,合底忻部首领白古带、山只昆部首领胡必剌及婆速火部都请求投降,宗浩在受降后将其都予以释放。胡必剌向宗浩建议攻讨近在移米河而不肯投降的自己的属部迪烈土部。宗浩于是又进讨该部,斩首三百级,又有很多人投移米河而死,缴获牛羊一万二千多只,车辆、毡帐也很多。已经投降的合底忻部、婆速火部出于惧怕,向西渡过移米河而逃,遗弃了大量车辆、辎重。完颜撒与广吉剌部首领忒里虎在窊里不水追上他们,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死四千五百余人,俘获牛羊不可胜数。金军撤退后,婆速火部请求内附。至此,广吉剌部降,合底忻部、山只昆部、婆速火部相继败亡,完颜宗浩的北伐基本上达到了目的,章宗时期对北方蒙古诸部的战事也得以结束。
兴建工程
金章宗在中都的西山一带,选择山势高耸,林木苍翠,有流泉飞瀑,又地僻人稀的山林间修建了八大水院。这八大水院至今都还在。海淀区内有六处,石景山区有一处,门头沟区有一处。海淀区的六处水院,有四处位于北安河地区。沿着驻跸山、金山、阳台山一字排开,由北向南分别为:
圣水院—现今称黄普院,院内有明遗存的明照洞、瑞云庵遗址一座。黄普院—位于凤凰岭风景区南侧,原为金章宗黄普院旧址,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山门的门额书“明照洞瑞云庵”。此庵坐北朝南,背依崇山,傍临深谷。山门用大块花岗石砌筑,山门右侧兀出一块天然巨石,名曰金刚石。石高约15米,向旁倾斜,悬出深谷之上,壁陡峭不可攀。石上建有一座高约2米的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金刚石塔堪称此处奇观。庵后有明照洞,是借助天然石洞开凿而成。
瑞云庵的遗址以南,两侧深涧之间,此处地势极为开阔,空地上长有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树,奇怪的是,它的根上又复生出了一棵新树。空地上尚有残碑断碣隐没于荒草之间,这里就是妙觉寺的遗址。残破的寺院山门、天王殿、方丈院等都还存在。由此向西,经过一条深涧,有几处被当地老乡俗称为"石门"的遗迹,其实是辽代太监墓,现尚有墓塔一座。
香水院—现今为妙高峰法云寺,俗称七王坟,墓主人为清道光帝第七子奕缳。他是同治帝的弟弟,光绪帝的父亲,宣统帝的爷爷。
金水院—现今为金山金仙庵,又名金山寺。金山泉的水量很大。
清水院—现今为阳台山下的大觉寺。
潭水院—现今为香山公园香山寺的双清别墅。
潭水院双清别墅
在香山寺下,原有两股清泉,相传金章宗时称梦感泉。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二字。1917年11月熊希龄在此修建别墅,因此得名。这里淡雅幽静,山泉树石顺其天然,四季景色绮丽,成为香山的“园中园”。
泉水院—现今为玉泉山的芙蓉殿(对外不开放)。
石景山区的一处:
双水院—现今石景山的双泉村北,称为香盘院。
门头沟区的一处:
灵水院—现今为门头沟妙峰山仰山的栖隐寺。
金章宗完颜璟在位二十年,上承世宗太平日久,国内小康,于是考正礼乐,修订刑法,制订官制,典章制度光彩夺目,成为一伐统治的典范。又多次向群臣询问漠宣帝综合考核名实是否相符、唐代考查官员的方法,实在想超过辽、宋而与汉、唐比肩,也可说是有志于治理国家的人了。
然而宠婢独揽朝政,继承人没有建立,疏远猜忌宗室,而传位授国又不得其人。
以前所谓维持巩固到久远,只是空文,而不能被后世子孙遵用一天,金源氏从此衰落了。
过去扬雄说遇:“秦的官员违背了秦的法度,秦的法度又违背了圣人的法度。”大概是有原因的吧。——《金史·章宗本纪》
《金史》:璟善书法,知音律,雅尚汉文化。
早年经历
金章宗完颜璟,生于大定八年(1168年),七月丙戌日,小字麻达葛,因生于金莲川麻达葛山命名,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孙,金显宗完颜允恭之子,母孝懿皇后徒单氏。
大定十八年(1178年),完颜璟被封为金源郡王。并开始学习女真小字及汉字经书,以进士完颜匡、司经徐孝美等侍读。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父亲完颜允恭去世,封原王、判大兴府事。次年拜尚书右丞相,立为皇太孙。
登基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癸巳日,金世宗去世,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明昌。
金章宗生长于世宗执政的金朝盛世,自幼对祖父的文韬武略耳濡目染,加之对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登位后,在继行祖父"仁政"之治的同时,极力效法北魏孝文帝否定本族旧制的那种翻然改进式的全盘汉化改革,不再因循世宗的复古主义作法。不断完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实现了女真族的彻底封建化。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二月,章宗刚即位,就解决了金朝的奴隶又称"二税户"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奴隶既要向国家纳税,又要向寺院纳租,地位最为低下,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奴隶制的存在已成为发展生产的严重障碍,经过章宗的努力使绝大多数的奴隶变成了平民。
对于金朝独具女真人特点的猛安谋克制,在大金国开疆拓土、灭辽伐宋历史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章宗继承了世宗的某些整改措施,又作了许多新规定。这些规定有效地制止了猛安谋克的不务正业和自由散慢。之后章宗又以法律的形式,剥夺了猛安谋克在世袭制上的特权,并淘汰了一批平庸无能的猛安谋克,从而提高了猛安谋克的整体素质。
章宗即位后,大兴郡学,提倡儒术,进一步采用汉族礼仪服饰,提倡女真族和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
此间,北方蒙古、塔塔儿等游牧部族不断南下侵扰,他先后派兵征讨漠北各部,大败蒙古、塔塔儿部。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在北方边界修建了界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元1206年,南宋丞相韩侂胄派兵北伐金国,章宗派仆散揆、完颜匡击败了宋朝的北伐,并逼宋朝杀死韩侂胄以议和。但金国也受到巨大损失。
同时,黄河还三次大决口,给金朝财政经济造成很大困难。章宗为解脱困境,大量发行交钞。同时采用通检推排、括田等办法,以增加赋税。但这些作法都没有什么效果,金朝开始走向衰落。章宗是金朝汉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皇帝,诗词创作甚多,又爱好书法、绘画,在朝中设立书画院,搜集散佚的书籍和书画名品。
去世
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乙卯日,金章宗患病,同月丙辰日在福安殿病死,时年四十一岁。立遗诏说:“朕尚无子,贾氏、范氏已经怀孕,即将分娩,如果两妃中生下男孩,就马上立为皇帝。”
大安元年(1208年)正月,上谥号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庙号章宗。同年二月甲申日,葬于道陵。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