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清代李元度
李元度

李元度

[ 清代 ]

李元度(1821年-1887年),汉族,湖南平江县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学者。生于道光元年(1821)。4岁丧父。18岁中秀才。二十三年以举人官黔阳县教谕。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四书广义》64卷、《国朝彤史略》10卷、《名贤遗事录》2卷、《南岳志》26卷等。其中《国朝先正事略》,荟萃清朝一代有关文献材料,尤为巨著。还主纂同治《平江县志》,《湖南通志》。光绪13年升任贵州布政使,同年九月廿七日(1887年11月12日)病逝任内。

人物生平

清末,平江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屡试不第而投笔从戎,终成著作等身的儒将,他就是李元度

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今平江县爽口乡沙塅村人。四岁丧父,靠母亲纺织换钱供他上学。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但以后他6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未中第。

咸丰三年(1853年),已经三十三岁的李元度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湘军,充当幕僚,协助曾“辟佐戎机,调理营务”,深得曾氏赏识。曾国藩保举李为候选知县、加内阁中书①衔;后又保举同知②衔,赏戴花翎③。江西湖口之战以后,李元度便由军中文员改为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李元度带领一支700人的部队,固守江西玉山、广丰两城,为湘军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辅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间,曾经两救曾国藩,曾国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请赏,获得道员记名,加按察使④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之赏。两年后补授浙江温处道道员,不久,调任安徽徽宁太广道员,加布政使衔。任上,李元度奉曾国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悬殊,徽州失守。曾国藩为掩饰“筹划未密”之过错,具奏参劾李元度,李被革职。咸丰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内,他剪巨恶,劾墨吏,兴蚕桑,设矿局,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当年死于贵州任上。

曾国藩虽曾参劾李元度,并说李元度“帷战阵非其所长”,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李元度应召入幕。后随军陷武昌、汉阳。五年,曾国藩于湖口、九江战败,退守南昌,他返湘募平江勇一军赴援。八年七月领兵700人防守江西玉山,与太平军激战获胜,加按察使衔。咸丰十年八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徽州(今安徽歙县),为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攻克,因被革职拿问。旋以浙江巡抚王有龄疏调,又回籍募勇8000援浙,号“安越军”,由平江、通城追击忠王李秀成军至瑞州(今江西高安),起复原官,加布政使衔。次年九月领兵入浙,与左宗棠败李世贤部于江山、常山,授浙江盐运使,升按察使。不久,曾国藩以其前有徽州失守获咎、不候审讯等情加以弹劾,奉旨发往军台效力。后经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联名奏保,得免遣戍,放归乡里。

李元度失守徽州后,曾国藩怒其守城不力,又推卸责任,于咸丰十年九月十六日上《周天受等宁国殉节请恤及参革徽州失职人员折》,斥李元度“人心并无悔祻之意”,建议朝廷“革职拿问”。咸丰十一年末,李元度受浙江巡抚王有龄邀请,前往浙江剿匪。但救援未到,王有龄城破自尽殉国,李元度逗留在赣浙交界的广信、衢州一带。之前经过义宁、奉新、瑞州等地时,太平军未战而自行撤退,李元度一概奏报克复。因此,不仅此前徽州失守的革职处理被取消,还加赏布政使衔。曾国藩对其不满,于同治元年春再次参劾李元度,说他“前既负臣,后又负王有龄。法有难宽,情亦难恕”。三个月后,又在参劾陈由立、郑魁士的折子里,再次参劾李元度。但之后曾国藩念起李元度曾在危急时刻帮助过自己,觉得自己对其太过分了,于是致函调查李元度的左宗棠,又为李求情。在同治三年八月十三日的一份密折中,亦为李元度求情,“追思昔年患难与共之人,其存者惟李元度抱向隅之感……臣均对之有愧”。八月二十一日,朝廷令左宗棠复查李元度案。左宗棠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令曾国藩大吃一惊。左宗棠在奏折中说“李元度由平江、通城尾贼而来,于贼去之后,居复城之功,实近无耻……此罪之可议者一也”,“革职后,奉旨交臣差使,当浙事危险之时,心怀拂郁,不顾大局如此,此罪之可议者二也”。同时左宗棠还对曾国藩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予以批判,“(曾国藩)所陈奏者,臣僚情义之私,非国家刑赏之公”。同治四年正月,朝廷判李元度发往军台效力。判决下达后,李鸿章牵头,沈葆桢、彭玉麟、鲍超等人联名上折为李求情,说其有老母需赡养,“菽水之养,托付伊谁?”,“计荷戈赴戍之日,即倚闾永诀之时”;同时表示李元度“后此虽有可议之罪,前此究有不可掩之功”。朝廷二审,免去充军之罚,代以罚款了结。

同治初,贵州苗民、教军与号军举旗反清,李元度重被起用。同治五年(1866)三月,率新募平江兵勇2000人,随各路进入贵州。两年之间,攻陷苗、号军村寨900馀座。事平,授云南按察使。旋开缺回籍。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后,李元度应彭玉麟之邀,赴广东办理防务,建议堵塞虎门海口。十一年六月,补贵州按察使。疏陈筹防筹饷之策,主张改江南漕运为折色;仿洋法修筑炮台;福建巡抚专驻台湾,以防法、日等国逞凶;将湖北、广东、云南三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裁撤;在国外华侨寄居地方,设立公使或领事等。

十三年,李元度迁贵州布政使。同年九月二十七日(1887年11月12日)卒于官。

学术创作

李元度转战南北,四处奔波,阅历丰富,熟悉社会民情,为治学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热爱文史,即使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仍笔耕不辍。著述有《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集》、《名贤遗事录》、《四书讲义》、《国朝彤史略》、《南岳志》、《同治平江县志》等30多种1500多卷。最有价值者当属60卷《国朝先正事略》,其中收录了清朝开基至同治200余年间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类,采其勋绩议论、嘉言懿行,每人一传记之,林则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张问陶等人传略皆在其内,颇具史学价值。另外,40卷《天岳山馆文钞》,集中记载了平江县的碑、传、志,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杜甫卒地的考证,自成一家之言,难能可贵。

海防思想

平江至今流传着李元度的不少趣事与传说,尤以“对字”趣话,令人拍案称奇。相传一天黄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刘秀才问路。李嫌其语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刘秀才只好和颜低声借问姓氏,李脱口而出:

“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秀才答道:“斩白蛇,入咸阳,兴汉家四百载,高祖是刘。”

李元度大惊,忙向前询问:“足下何处人氏?”

秀才答曰:“江夏”。

李元度问:“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后。”堪称出句巧,联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刘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