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清代唐炯
唐炯

唐炯

[ 清代 ]

唐炯(1829年—1909年),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贵州遵义人,唐树义之子。清朝官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人。同治六年(1867年),率川军援黔,围剿何德胜黄号军,因功获迁道员,赐号“法克精阿巴图鲁”。光绪六年(1880年),代理四川盐茶道,革除盐务弊病。光绪八年(1882年),任云南巡抚。中法战争中,因守城不利致使山西、北宁失守,被捕入狱,判处斩监候,后被赦免归乡。光绪十三年(1887年)复官,赴云南督办矿务,前后达十五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太子少保衔。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于贵阳,享年八十岁。 ► 唐炯的诗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唐炯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唐炯考中举人。

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唐炯从贵阳赴湖北探望时任署理湖北按察使的父亲唐树义。此时太平军在黄州击败了湖广总督吴文镕率领的军队,正准备进攻金口,奉命驻守金口的正是唐树义。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二十二,唐炯抵达湖北金口,唐树义见到唐炯问了几句家事后,就把自己要与太平军决战的事情告诉了他,并认为“大丈夫就要像江中丞(湘军悍将江忠源)那样死。”一天后,唐树义的战船被击沉,投江殉国。 

唐树义捐躯后,唐炯带着父亲的遗疏前往岳州(今岳阳)拜访曾国藩,曾国藩代其向朝廷呈交了遗疏。

军旅生涯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唐炯回到贵阳。因当地有人造反,唐炯便散尽家财招募乡勇在家乡组织民兵,进行防御。不久后,受巡抚、提督指派,固守省城北部,与丁宝桢、赵畏三的团练遥相呼应。十一月,曾国藩率湘军收复武昌,湖北巡抚衙门将这一消息及时告知了唐炯。唐炯闻讯后赶往湖北武昌,在王柏心、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父亲遗骸。

咸丰六年(1856年),守丧期满的唐炯,捐了一个知县,被派往四川为官。不久,唐炯又被朝廷派往四川南溪任职,当时正赶上云南贼寇李永和进攻四川,蓝朝柱响应他,攻陷了叙州,官兵们都很担心。于是唐炯训练士卒,日夜巡查,人心逐渐安定。有人被贼寇抓住后放了回来,说:“帮我告诉唐青天,我们绝不侵犯南溪的一草一木!“唐炯率领军队逼近吊黄楼后,单刀匹马入营,说明利害关系,蓝朝柱表示愿意归附。李永和改为进攻犍为,唐炯紧急救援,对垒时坚守不动,等李永和松懈了乘机攻打,李永和大败,人马狂奔,自相践踏。唐炯接着又与楚军解除了贼寇对成都的包围。

咸丰八年(1858年),朝廷任命唐炯署理绵州知州,但因黑窝盗进攻郫县、彭县,军情紧急,朝廷又调他回省城成都防守。唐炯侦察后知道了黑窝盗的虚实,让上级给他八天时间就能解决此事,结果真像他说的那样解决了。后因功唐炯被提拔为夔州府知府,但他还未上任,李永和就率兵包围了绵城,唐炯命令挖掘壕沟御敌,他又亲自登上城墙防守,民众纷纷资助粮食。、唐炯在城上待了三个月,一直没有下城,誓死守卫绵城,直到援兵到来。不久,湘军和黔军在州署挑事,骆秉章弹劾罢免了唐炯。事后,唐炯仍然治理军队。

同治元年(1862年),唐炯统领安定营。正赶上石达开包围涪州,他与刘岳昭约定会师,打跑了石达开。同年夏天,石达开的部下准备进攻綦江。唐炯得报迅速前往解围,烧毁了敌人的营垒,敌人溃散,在长宁被打的大败。随后,唐炯因患病回到成都。骆秉章向唐炯询问敌人的态势,当时石达开等人退到了云南省境,声称要进入贵州,唐炯说:“石达开这是引诱我军向东走呢。他们必走川西南彝族地区,乘虚进入四川,应在宁远、越嶲一线布防警戒。”不久石达开部入侵紫地,唐炯又请求派遣唐友耕的军队扼守大渡河。石达开战败后返回大渡河西岸,可是后路却被倮夷所阻,粮尽而被迫投降,后被凌迟处死。

同治二年(1863年),朝廷任命唐炯署理四川绥定知府。上任后,他将辖区分为八路,路下设若干场,场下设若干寨,寨置寨总,实行记善恶法,每月初一唐炯按照登记的册子亲自进行判罚。他还设立了两座书院、八十多座社学。这样他治理的地方局势安定,他统辖下的县都学习他的方法。

同治三年(1864年),唐炯到陕西帮助治理营田。捻军首领张总愚进攻新丰,被唐炯打败。

同治六年(1867年),四川总督崇实命令唐炯率军进入贵州。贵州因闹匪患很贫穷,崇实先问唐炯理财策略,唐炯说:“理财不如节约,节约不如裁撤军队,裁撤军队不如救援贵州。“ 崇实同意了他的意见,就命他掌军救援贵州。结果唐炯连续连破偏刀、水上、大平、黄飘、白堡,擒拿斩杀王超凡、刘仪顺,降服了潘人杰、唐天佑,这些人都是惯匪;又攻克平越、瓮安、黄平、清平、麻哈。因功升为道员,赐号法克精阿巴图鲁。后来在进攻黔东南张秀眉时,因缺乏粮饷而擅自退军,被贵州巡抚曾璧光、四川总督吴棠弹劾,被摘去顶戴,以示惩戒。随后又被解除兵权,赴成都听候查办。 

光绪四年(1878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让唐炯帮助治理盐务,不久补为建昌道。

光绪六年(1880年),代理盐茶道,在呈文上陈述了六件善后事:发盐引必须先新后旧;征收盐税必须先征后引;收发盐引,责成盐道;改代引张,责成州县;缴残就严格限定日期;办公就优厚供给费用。“议定实行后,一百多年以来盐引项目混淆、款项纠缠不清等弊端,都全部革除,具体内容都写在《盐法志》中。 

战败获罪

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洞、张佩纶先后上奏,推荐唐炯堪当军事重任,于是朝廷提拔唐炯为云南布政使。唐炯率领川军一千人驻扎关外,云南军全部归其调度。唐炯处理公务,裁撤役夫与车马,治理厂务,归并厘卡,清理田粮,百姓困苦稍微缓解。法国人侵夺中国属国越南,唐炯被命令去开化防守。在军前唐炯被任命为巡抚,结果却误听手下将领说法国与朝廷议和,赶快回省履任。结果在法军的进攻下,山西、北宁先后失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唐炯革职逮捕审问,刑部定罪斩监候。一段时间后,皇上的怒意得到了疏解,唐炯经过三次秋审,被赦免回家。左宗棠将他的政绩向朝廷陈述,朝廷命令唐炯戍守云南,作为岑毓英的下属。

督办矿务

光绪十三年(1887年),朝廷赏赐唐炯巡抚衔,命他督办云南矿务,和日本矿师亲自视察昭通、东川、威宁的各铜铅厂,上奏疏陈述要求改变规定,又请求减免贵州的铅税,免除云南矿厂欠官府的款项以及民户拖欠的钱粮,这些都得到了批准。只是唐炯经营云南矿务十五年,一年却仅仅向京城运送了百万斤铜,因此被当时的舆论所讥讽。

病逝故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唐炯因病辞官归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唐炯太子少保衔。

宣统元年(1909年),唐炯病逝于贵阳,享年八十岁。

主要成就

公益成就

修葺阳明祠

光绪三年(1877年),唐炯在四川做官。贵阳扶风山阳明祠年久失修,学者罗文彬等倡议修复。唐炯与好友丁宝桢(时任四川总督)召集川内同乡聚会,捐款襄助。丁宝桢捐银三千两,唐炯捐银二千八百余两。唐炯将银票寄往贵阳,委托罗文彬、袁思韠主其事。光绪六年(1880年),久负盛名却又废弃多年的阳明祠修葺一新。

资助刊印文集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冬,唐炯父亲唐树义辞官归乡。期间,他允诺出资刊刻莫友芝搜集编纂的《贵州诗集传证》(后改名为《黔诗纪略》)和郑珍编辑的《遵义诗钞》(唐树义更名为《播雅》)。三人约定后不久,唐树义即赴湖北与捻军作战,并于咸丰四年(1854年)在湖北金口殉职。唐树义去世之后,其子唐炯继续其未完成的事业。同治九年(1870年),唐炯寄白银五百两,给在金陵的莫友芝,作为《黔诗纪略》的刊资。一年后,莫友芝辞世,其儿子莫绳孙继承遗志,从事后续工作,并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将《黔诗纪略》付梓。同样是在唐炯的帮助下,《播雅》得以正式刊印问世。值得一提的是,郑珍晚年逃难,饥寒交迫,全靠唐炯接济。郑珍去世后,唐炯把郑珍诗歌刻为《巢经巢诗钞后集》。 

实业成就

创办同济堂

唐炯善经营,光绪十四年(1888年)与士绅于德楷合资创办“贵阳同济堂药房”。 

军事成就

围堵石达开

同治元年(1862年),唐炯奉命率川军“安定营”在川、黔、滇一带参加围堵石达开残部。这年四月,石达开部下由云南昭通入川,当时据官方情报,石达开只是过境入黔,不会深入四川腹地。各路将领信之,独唐炯不以为然,连夜草拟书信速告四川总督骆秉章:“石达开必走川西南彝族地区,应速遣劲旅往宁远、越嶲一线布防。”骆秉章采纳,急调重庆镇总兵唐有耕扼守大渡河。后来大渡河会战时,军情发展果如唐炯所料。

助平咸同苗乱

同治六年(1867年),骆秉章奏请以唐炯率川军援黔,围剿何德胜黄号军,接着,署四川总督崇实又奏请由唐炯督办援黔军务。次年八月,经唐炯率部猛攻,黄号军占据多年的瓮安玉华山、平越(今福泉县)上大坪、开州轿顶山等全部沦陷。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咸同苗乱的平定,唐炯实可谓功不可没。为此,唐炯获迁道员,赐号“法克精阿巴图鲁”。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