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陈训正,字屺怀,浙江余姚人,1872年11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农历十月三十日)诞生于西乡官桥村。祖父克介公经营茶业及钱庄典当业,家中还算得上小康,平素乐善好施,乡中有贤名。其父儒珍(依宝)公在经商途中逝世,年仅39岁,当时,陈训正才只9岁,下有两妹,母亲顾氏年轻守寡,情况之悲惨可想而知,幸赖她精明干练,治家有方,平日对子督教严格。陈训正是孝子,每次外出归家,总不忘带点糕果等孝敬母亲。陈训正的父亲去世时,祖父还在,他希望这惟一的孙子能继承他的家业,已约定他到宁波某钱庄去当学徒,谁知克介公不久又逝世,后即作罢。
陈训正的三叔依仁公见训正秉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便鼓励他专心读书,将家中众多杂务琐事一身包揽,叔侄两人,相依为命。以后30余年,陈训正之所以能专心治学,献身事业,无后顾之忧,与依仁公作出的牺牲是分不开的。
正是在其三叔的关爱下,陈训正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应考中举,从此名扬乡里,声噪慈东,被人称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后来,他感到清廷腐败,外侮日亟,不愿只埋头研究文学,而有志于经世实用之学。1897年间,他即与同乡有识之士集会、结社,与陈镜堂、冯君木等组织“石关算社”、“剡社”。1902年在上海又参与“通社”,研究数学、诗文及翻译日本、西洋科学名著与新政诸书达数十种,曾风行一时,传诵颇广。其间,1901年陈训正还赴日本访求科学图书仪器,并以所觅到的蚕桑良种带回,从事研究与实验。后不久即加人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前,当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扩大同盟会在国内的政治影响、把报刊宣传工作的重点,由海外转向国内时,陈训正积极响应,于宣统二年,在上海创办了《天择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汤寿潜(曾任;临时政府交通总长)任董事长。经常撰稿的人有柳亚子、陈布雷等,该报发表了大量攻击清朝政府和亲贵内阁的文章,揭露清政府媚外残民的种种罪行,宣传民主革命,声光烨烨,有推进革命之劳。民国成立之日,孙大总统就职时的《告友邦人士书》,即由该报首先发表。《天择报》与当时于佑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相伯仲,成为同盟会在上海的一个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上海地区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之一。
袁世凯窃位后,孙中山先生倡导实业救国,陈训正为阐扬先生批民生主义,与赵家艺等于1912年在上海创设“平民共济会”,刊印“生活杂志”,提倡节育,禁止早婚、办组合(即今之合作社),并主张粮食国营等等,在当时颇具识见,为时人竞相传诵。
1920年,陈训正与赵家艺等在上海又创办《商报》,他自任社长,主持编报大计,在创刊宣言中,公布三大信条:一、对于全世界,代表本国之利益而发言;二、对于本国,代表人民利益而发言;三。对于社会,代表商工业者而发言。次年,总编戴天仇因结婚请假,
由陈训正的堂弟陈布雷代主笔,他以犀利激进的文笔,撰写坚持反帝、反军阀、反专制的大量政论文章,政论中外时事,时有卓见,令社会耳目一新,可谓名噪全国。《商报》一度成为与当时《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的新闻媒介,这份报纸后来还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
陈训正对于兴办教育事业,可谓殚精竭虑。早在1904年间,他就与卢鸿沧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又与赵家艺于原月湖书院旧址改建宁波府师范学堂,又与钟观光等办女学,后为省立第四师范与县立女子师范。1905年至1911年间,陈训正在担任宁波府教育会副会长期间,在甬属六县中,共兴办中小学达三四百所。宁波光复后,与陈谦夫、赵家荪等创办私立效实中学(现为浙江省重点中学之一),培养出人才无数。此外,陈训正还首创职业教育,创立中等工业学校,被推为校长,附设实习工厂,并设艺徒班,以培养贫寒子弟求艺自给,毕业后不愁生计,亦有进入科技界的。与此同时,陈训正又筹款增设附属初中文化班。1931年后,学校改为省立,陈训正自筹资金增设的附属初中改名为私立正始初级中学,校名取其训正作始之意。1917年陈训正还与天童寺八指头陀共同发起成立僧尼教育会,经费多由新出家受戒法名安心头陀(俗名傅宜耘)到南洋各地募捐而来,实为一种新创的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多类学科,量才分配有关学科毕业生去向,成效卓著。他们还筹建“宁波佛教孤儿院”,陈训正任院长,至1926年冬,共计收养孤儿达268人,自初办到人民政府接管为止的32年间,收容人数远远超过本县其他孤儿院,其中成材者甚众。
最为突出的是陈训正当时克服种种封建势力的阻挠,毅然为“堕民”脱籍办学。
所谓“堕民”,据传为南宋降将焦光瓒所部之后裔,被当时统治者贬为贱族,世代只能从事最低下的职业。如男的只能做轿夫、吹鼓手之类的活;女的也只能做伴待新娘、为新娘修饰、拎篮等低人一等的活;还不准他们与非堕氏通婚、不得应科举、不准捐官任职,子弟虽有才智也不准他们人学求进。陈训正早就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不人道的社会陋习,应予革除,恰好一位实业界朋友卢鸿沧,亦存有移风易俗、拯救堕民之心,乃由他俩首先倡议,偕同省内名绅联名呈报朝廷,请特旨开放堕民。1904年(光绪三十年),颁旨准奏,宁绍两地堕民遂得解脱。
之后,由卢鸿沧出资,陈训正亲任校长,两人联合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招收脱籍子弟人学。陈训正自编教材,首先施以“人格教育”,并亲自撰写学堂校歌,歌词日:“堂堂亚东,怏怏大风,四明佳气横青葱。闻越中子弟,谁人不是文明种?里消红灭,何堪父老尚痴聋?撞破自由钟,责任如山压肩重,唤起人间梦。民权挽补天无功,愿同胞大家努力,一雪奴才痛。心肠菩萨胆英雄,福我众生众。”
数百年来深受封建势力压迫的“堕民”,从此获得解放,陈训正和卢鸿沦为争取“堕民”脱籍之举,获得成功,时人比之为美国林肯之解放黑奴。堕民进人育德小学毕业后,有升人大学的,也有以后成名的,有一位名叫李钦予的学生,因成绩优异考上了大学,陈训正有时以稿费接济,后来李成了工程师,陈训正还与之介绍结为远亲。这些贫贱出身的子弟,成材之后多不忘陈训正的师恩。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