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近现代许南英
许南英

许南英

[ 近现代 ]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台湾安平人,号蕴白,别号“窥园主人”和“留发头陀”。台湾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许南英作为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他的一生浓缩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际遇。他遭遇国土沦丧之痛,切身体会清朝官场的腐朽,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他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手中的笔也时时捕捉时代的脉搏。他留下的诗集《窥园留草》记录了时代的方方面面。 ► 许南英的诗词

人物生平

许南英号蕴白或允白,又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昆舍耶客、春江冷宦。

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

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

1855年10月5日生于台南西定坊武馆街。祖籍广东揭阳,明朝嘉靖中其七世祖许超因避重赋移居台湾赤嵌(即台南)。到诗人的时代,许氏在台湾居住已有四百年。其父许廷璋以教书为业,叔伯或务农或经商。幼年的诗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诗人六岁时搬迁至台南延平郡王祠(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庙宇)旁的马公商住宅。青年时代的诗人读书刻苦、学业大进,品格优异,因此受到昊樵山等台湾著名’乡绅的推许和器重。二十四岁时他作了塾师,并在窥园(其宅后家园名,取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之.意)建闻择学舍,开馆授徒,并广为交游,经常与吴樵山、丘逢甲、陈卜五、王永翔、施云舫等名士和学人往来。

诗人对于当时内忧外困、危机丛生的政治局面深有感触。1886年和1889年两次到北京会试,均因在试卷中陈述国家危机、评论政治得失而未被录取。一年以后,中恩科会魁,授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诗人不愿作官,未就任,于年底回台湾,愿为家乡做些事情,便参加垦土“化番”的事务。诗人祖上世代生活于台湾,他又在台湾成长,所以对于台湾的历史变迁、风土人JIk和地理沿革都了如指掌。1894年春天,甲午战争前夕,台湾巡抚唐景裕聘诗人为台湾通志局协修,负责编撰台湾通志中的台南部分。

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犯台湾时,诗人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带领两营兵,在“台湾民主国”帮办军务刘永福指挥下积极发展抗日活动。5月基隆失陷,台北告急,诗人率兵前往支援,行至阿里时,听到台北已失守,于是中途折回,固守台南。在“民主国”名存实亡、大势已去,日寇直逼城下的情势下,诗人一直坚持到九早二日(日寇占领台南的前一天)才由部下护送出城。临行前考虑到晌金被刘永福提去,便将个人私蓄现金散发部下。对于产台湾民主国”的领导不能坚持抗战,而他个人又无力挽救危局,致使国土丧失、父老沦为奴隶,诗人是抱有终生的愤恨与遗憾的。

日本侵略军占领台南以后,鉴于诗人在地方上的威望和办事能力,曾致信要诗人为其效劳。敌人的拉拢未能得逞,便动用武力悬像搜捕诗人。九月五日诗人在乡人的帮助下在安平港乘竹筏上船出离台湾。

诗人被迫离台以后,先在厦门小住,后转到广东汕头投奔宗人子荣、子明,住在鱿浦附近的桃都。国破家亡,诗人十分悲愤郁闷。子荣兄弟便劝诗人到南洋去换一换心境。。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落户福建龙溪。

1895年至1897年诗人在新加坡、泰国等地漫游,受到那里的同宗和亲友的盛情款待。在新加坡期间,诗人与新加坡著名的文化人、华侨邱寂园往来密切,并相互唱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被委任为广东徐闻县知县。据《雷州府志》中徐闻县城地形图记载,清代徐闻县的考棚(考试场)的遗址刚好就在今天署前街的徐闻县法院宿舍后巷。这一年,许地山刚好八岁,便随父亲许南英前往徐闻生活,也因此留下了生活遗址,为后人研究他的事迹留下了宝贵的物证。

归国后到辛亥革命以前,诗人先后在广州、佛山、汾水、徐闻、阳春、阳江、三水诸县任税关总办、乡试阅卷官、知县等职。诗人在任上严于克己,作风清廉,颇有作为。在徐闻时他将贵生书院改为徐闻小学堂,并于每旬.三、六、九日到校讲课。他对学生多所鼓励,教育他们树立理想,努力成才,有所作为。在阳江任上,他不顾封建势力的反对和阻拦,敢于接受新事物和新J恩想,推行新政、派学生到东洋留学,培养专门人才,同时改旧式书院为新式学校,并将镰溪书院改为阳江师范传习所,专门为各乡培养小学教师,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三水的官僚地兰世世代代蓄养奴隶、买卖人口,从中渔利,诗人到任后宣布解放奴隶,禁止买卖人只。广东人民拍手称快,诗人因此得罪了那些官绅,他们处处与他为难。那里的豪族大姓常常聚众械斗,规模很大,死伤很多,诗人不避邪恶势力,秉公处理。械斗双方都向他行贿,要求偏袒自己,他不但拒绝受贿,而且严办了行贿者。这件事给地方上很大震动。

辛亥革命爆发,诗人积极拥护,赞成废除帝制,实行共和。经友人推荐到福建龙溪县任知事。那里的旧势力根深蒂固,土豪劣绅肆意横行,他们挑动私斗,并种植鸦片贩毒。诗人到任后不久,即严令禁止私斗和勒令拔除鸦片烟苗。土豪劣绅的利益受到触犯,便寻机报复。他们诬告诗人侵吞公款。诗人请上司调查,结果证明纯系诬告。土豪劣绅犯了诬告罪,纷纷请求诗人免予追究。诗人没有诉讼,事情就此平息。通过这件事诗人深感政界的险恶和黑暗,’决心不再从政。

许南英离开徐闻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还抒发了自己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其中《徐闻杂咏》中写有: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其中“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一句尤其被后人所推崇。

在这个时期,诗人于1912年和1916年分别两次到台湾省亲访友。在台湾他拒绝了为日本当局供职的建议,还有人劝他或他的子女回台定居入日籍,这样可以领回他在台湾的土地和财产。诗人也没有同意。就这样,他放弃了部分财产,其余的分给台湾族人。自己分文未取,以此表示他绝不向日本占领者妥协的决心。

辞职以后,诗人没有经济收入,生活相当拮据。1915年林叔藏为组织诗社,聘诗人为社友,生活上有些津贴,但家境仍很困难,无奈,诗人经林叔藏推荐,应苏门答拉棉兰市华侨市长张鸿南之聘,到那里为他编辑生平事略。于是,诗人以六十二岁高龄,孤身一人飘洋就任。诗人在那里举目无亲,时常思念乡里,心情愁闷,常以诗酒自遣。这样过了一年,诗人扶病急将《张君事略》编就,希望带些酬金早些百回国。这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航船无定期;诗人候船,寂寞无聊,精神大为沮丧。后因患痢疾于1917年农历11月11日深夜去世,年六十三岁。逝世时身边无亲人,由林健人等友人将诗入遗骸安葬于棉兰市外。

自甲午战争诗人四十一岁起,诗人即被迫离乡,长期以来,故乡已非己有,有家不得回归,四处飘泊,行踪无定,诗人的处境是十分凄凉和悲惨的。后于者老之年,为生活所迫,流落海外。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满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之情和羁旅乡思之恨,客死于异国他乡。这个海外赤子的遭遇,实在催人泪下。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