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清代潘世恩
潘世恩

潘世恩

[ 清代 ]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先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间至英武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子太傅。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著有《恩补斋集》。 ► 潘世恩的诗词

人物生平

潘世恩,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祖父潘冕曾官候选布政司理问,生三子:奕隽、奕藻、奕基。其父潘奕基为杭州府庠生,因屡举乡试不中,归回苏州,读书养心。传说潘世恩出生前夜,祖父潘冕梦见一只玉麒麟自空而降,落于潘家庭院,随即化为婴儿,仿似他一生腾达的先兆。潘世恩尚未及第,他与堂兄潘世璜的声名即盖过诸生。他的父亲潘奕基请人写幅对联“老苏文学能传子,小宋才名不让兄”以示鼓励。潘世恩参加童试时,吴县知县李昶亭见其“器宇端凝”,将他“拔置前席”,出对云:“范文正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即刻对出:“韩昌黎为百世之师”。李县令又出横批“青云直上”,潘世恩又对“朱绂方来”。李昶亭听后连连说:“此童子将来必定富贵!”是年补诸生,就读于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授修撰。从此官运亨通,“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恣志,前程远大”(嘉庆帝为潘世恩奏折所作批语)。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书》事宜,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充续办《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次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十七年(公元1812年)授工部尚书,十九年(公元1814年)九月,调任户部尚书,仍署理工部尚书,不久,又署理吏部尚书。嘉庆十九年六月,潘世恩的老母病亡,辞官回家服丧。母丧满后,他上疏嘉庆帝,说老父年迈,要求在家侍养老父。奏折呈进皇宫,嘉庆帝大为不满,在他的折子上朱批道:“忠孝二字,不可歧视。懂得忠孝孰先孰后,近乎大道了。”接着,颁诏责斥说:“潘世恩奏请在家侍养老父;他的儿子中了举人,也上折谢恩。他系一品大员,理应亲自来京奏请、谢恩,即使因他父亲年过七旬,想在家侍养,在来京召见时,据实陈奏,朕定会允准。今他在折子里仅说他父亲的精神不如以前,并非病重,一刻也不能离开。来京往返不过月余,却怕跋涉,轻率地上疏陈请,有悖于人臣之义。命降为侍郎,准他在家侍养。侍养亲事毕来京,以侍郎补用。”潘世恩从尚书位上降为侍郎。他在吴县老家一住便是十一年。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四月,父丧满,潘世恩离家北上,回到了京城。道光皇帝秉承父皇十一年前的诏令,任命他署理工部左侍郎,不久,实授吏部左侍郎。从道光八年八月起,先后署理吏部尚书、礼部尚书。道光十年九月,擢为工部尚书。潘世恩又回到了尚书任上。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四月,潘世恩被擢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五月,调管理兵部事务。十四年正月,宣宗命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是最高权力机关军机处的大臣中之一种,位次军机大臣。宣宗还把圆明园一所府第赐给他。十五年二月,授东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七月,改为管理户部事务。十六年正月,出任上书房总师傅,成为皇子的老师。十七年正月,膺太子太保衔。十八年五月,晋为武英殿大学士,同年十二月,潘世恩70寿辰,宣宗御书一副对联赐他,上联是“粥亮宣就襄密勿”,下联为“靖共介福锡康疆”,横批“熙载延祺”。鸦片战争爆发后,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内治,方能御外侮。二十四年奏请开发甘肃、新疆,召民垦种,节饷实边。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八月,道光帝特许他紫禁城乘轿。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二月,道光帝召潘世恩至养心殿叙话,上殿阶时,年77岁的潘世恩跌倒了,伤了唇齿。道光帝诏命潘世恩以后入官,派太监两人扶持。道光二十六年三月,潘世恩被道光帝赏赐穿黄马褂。道光二十八年正月,潘世恩晋太子太傅衔。十二月,潘世恩80寿辰,道光帝御书“寿”字和一副对联赐他,上联是“望重三公资燮理”,下联是“祥开八勤衍期颐”,横批“三朝省硕”。自道光二十九年起,年八十有一的潘世恩腰痛,上疏请假20天。从四月至五月,一个月间,他三次请假。宣宗特地下诏,让他带职在家长期休养,何时病好何日视事。潘世恩感到体力不支,上疏辞官,宣宗下诏慰留。

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贤,以八十岁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咸丰三年,帝亲书“琼林人瑞”匾额相赠。次年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谥号“文恭”入祀贤良祠。同时,对他的三个孙子祖同、祖荫、祖保分别赏给进士、翰林院侍读、举人,并恩准祖同、祖保同年分别参加殿试、会试。

潘世恩生有五子,长子潘曾沂,字功甫,嘉庆丙子举人,官内阁中书。次子潘曾莹,又名观保,字星斋,长于史学,兼擅诗文书画。三子潘曾绶,字绂庭,年未四十即致仕,即潘祖荫的父亲。潘祖荫为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探花。幼子潘曾玮,弃举子业,留心经世之学,肆力于诗古文辞。

轶事典故

吴县潘世恩是苏州状元中获状元生重逢甲子的人。他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状元,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会试时,他被应邀参加礼部的“琼林筵宴”,而主持这科会试的主考官是他的孙子、礼部侍郎潘祖荫,这真是少有的科场盛事。为此,潘世恩特地赋诗,志喜记盛,其中有“却喜新荫桃李盛,小门生认老同年”之句,一时被传为科场佳话。

《郎潜纪闻》称潘世恩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举其生平异数云:“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数异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道光二十四年,内阁四大学士,除潘世恩外,穆彰阿、宝兴、卓秉恬三人都是他的门生。潘世恩极为自豪,赋诗曰:“翰苑由来重馆师,卅年往事试寻思。即今黄阁三元老,可忆槐厅执卷时。”潘世恩生前,曾有人赠送他一副对联:“大富贵亦寿考,蓄道德能文章。”正确而恰到好处地概括其一生!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