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清代黄爵滋
黄爵滋

黄爵滋

[ 清代 ]

黄爵滋(1793(癸丑年)—1853)清代官吏、诗人。字德成,号树斋。抚州宜黄县城人。官至礼、刑二部侍郎。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当黄爵滋初入仕途时,鸦片流毒正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清王朝积弱的躯体。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这个“天朝上国”妄自尊大、因循守旧,举国孤陋寡闻,陶醉于“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无知状态。刚刚迈进而立之年的黄爵滋不禁一声叹息。积极倡导禁烟的先驱者之一,与林则徐、邓廷桢等均为禁烟名臣。 ► 黄爵滋的诗词

人物生平

黄爵滋初入仕途时,鸦片流毒正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清王朝积弱的躯体。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使这个“天朝上国”妄自尊大、因循守旧,举国孤陋寡闻,陶醉于“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无知状态。刚刚迈进而立之年的黄爵滋不禁一声叹息。

黄爵滋四岁入私塾,七岁能赋,十岁通诸子之学。嘉庆十三年(1808),入府州府学,学业大进。十七年(1812)县试名列榜首,次年取拔贡,任泸溪(今资溪)县学训导。二十四年,参加江西乡试中举。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六年(1826)散馆授编修,旋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纂修、总纂官。其间,常与友招客论文,饮酒赋诗,并同宣南诗社成员诗酒往还,在京渐有诗名。八年(1828)为江南乡试副考官。十二年至十四年为福建、陕西、江西、山东等道监察御史,兵、工、户部掌印给事中。十五年提为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后升礼部、刑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左侍郎兼左副都御史,署仓场侍郎。曾三主乡试,两次会试监考官,选拔不少知名人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科、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年)后任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礼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他和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姚莹等人志趣相投,提倡经世之学,主张刷新吏治,扫除贪污,整顿军务,巩固边防,是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中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敢于揭发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现象,“以直谏负时望,遇事锋发,无所回避。”在鸦片战争前,创议禁烟应重治吸食者,挑起了在全国各省军政大吏中关于严禁驰禁的一场大辩论,成为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的发起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奉派赴闽、浙查办鸦片走私问题和视察海防,坚持抵抗侵略的主张,揭露投降派的对外妥协阴谋,“一时以为清流眉目”。道光二十二年退休回籍。二十三年(1843)朝廷发现户部银库亏空,黄爵滋因曾清查银库,以失察罪被革职,即返省主持豫章书院。二十四年以六部员外郎启用,以病未就,仍主讲书院。三十年至京闲居。咸丰三年(1853)卒于北京,终年61岁,后归葬于宜黄二都乡石巩寺侧。

政治主张

黄爵滋任御史期间,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事无巨细,均有独到见解,并能直抒胸臆。道光十四年(1834),他在《综核名实疏》中,对诸多国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崇学校以绝邪教,查保甲以靖会匪,修水利以除水患,广积储以备赈施,严校阅以肃戎政,严防禁以靖海洋。他针对当时吏治腐败情形,提出清明吏治,随时甄别考核部院堂官和各省督抚等要员,加强选拔和重用贤良之才,罢免贪官污吏的建议,受到道光皇帝的赞扬,特对爵滋及科道中敢直言进谏诸人加以提升,以鼓励言官据实上陈关系国家利弊诸事。十五年,已被提为鸿胪寺卿的黄爵滋更加力行劝谏,进呈《六事疏》,就治国家、广言路、储将才、制匪民、整顿京城营卫、严防外夷等提出自己的主张,后均被道光帝采纳施行。其敢于直谏之声为台谏之冠。

十九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输入我国,吸取现银,销路逐年激增,严重影响国计民生。黄爵滋多次上疏痛陈鸦片的危害,明确要求禁烟,成为当时禁烟者的著名代表。

道光十一年(1831)始,黄爵滋先后在《纹银洋银并禁出洋疏》、《综核名实疏》、《六事疏》中,多次提出禁银出海,严禁鸦片的主张。廷臣中对禁鸦片一事意见纷纭不一,措施不力。特别是道光十六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出许民间种罂粟以塞漏卮的主张后,禁烟效果愈差,外商烟船勾结巡海兵弁,明禁暗运现象愈演愈烈,道光帝对禁烟一事犹疑不决。十八年(1838),时为鸿胪寺卿的黄爵滋力主严禁鸦片,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银两外漏与吸食鸦片的关系,认为“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再加上官吏的贪赃枉法,致使禁烟难成。痛斥了驰禁论不能“堵塞漏卮”的危害,提出了“必先重治吸食”的主张。无论官民,吸食者给予一年期限戒烟,不成者平民处以死罪,官吏加等治罪等几项具体的禁烟措施。道光帝将奏疏交内外大臣讨论,议立章程。爵滋又连疏二次,提出禁烟必派主禁大臣,严惩私通番夷首恶者。这个奏疏提出后,湖广总督林则徐极力推崇。林则徐亦上《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和《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两疏,加强了道光帝禁烟的决心,令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黄爵滋改调通政使。鸦片战争开始后,黄爵滋受命驰赴闽浙一带,与邓廷桢共同查禁鸦片,加强海防建设,改造武器装备,制订战守方略,招募水勇乡勇支援水师,并向朝廷进献《海防图》。史家评论:“禁烟之议,创自黄爵滋”。道光帝赞其禁烟疏:“非汝痛发其端,谁肯如此说话”。并立即批转给各地军政大员,其中包括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和直省各督抚,要他们发表意见。因而黄爵滋的这个奏折,对道光帝最后决定采取严禁鸦片的政策,派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起了重大作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西方,曾有人绘林则徐、关天培、黄爵滋三人像,称为“三忠”,可见其影响及于国外。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