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明代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

[ 明代 ]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王夫之的诗词 ► 王夫之的名句

著作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分析: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这样的人啊!他们的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

王夫之1672年得闻方以智殉难的消息,作《闻极丸翁凶讯,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摘录两句“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春浮梦里半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

他投奔南明永历而不得时有一首诗“天涯天涯,吾将何之?颈血如泉欲迸出,红潮涌上光陆离。涟水东流资水北,精卫欲填填不得。”

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题墓石中特别告诫儿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攽”

墓志铭中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王夫之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但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其心迹可见。

纪念

王夫之出生地纪念馆位于回雁峰景区西侧半山腰,为纪念出生于回雁峰下王衙坪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夫之修建的。纪念馆主体占地面积101平方米,檐高4.42米,为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为衡阳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夫之故居——湘西草堂,座落于衡阳市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有茅屋三间,左为住房,右为书房。王船山后半生在此潜修十七年,遗著 800 余万字。1981 年湖南省文化局拨款重修草堂,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草堂占地 2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80 平方米。正厅面首横挂赵朴初先生书写的《湘西草堂》匾额,厅堂内正面墙上挂着船山画像,像下分别挂放“岳衡仰止”等称道船山先生的横幅金匾,厅堂内两侧墙上挂着清代著名人物题写的楹联。正厅的左边正房为住室,陈列有船山的床铺、被席、书桌、七弦琴等复制品;右边的正房是书房,陈列有船山的部分著作,还有当代全国著名书画家撰写的条屏、楹联。

晚节

早年生涯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月初一(10月7日)子时,王夫之生于衡阳府城南回雁峰。其父王朝聘50岁,母谭氏47岁。

天启二年(1622年)王夫之开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

天启五年(1625年)王夫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

天启六年(1626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

崇祯元年(1628年)王夫之跟随父亲王朝聘学习经义。

崇祯四年(1631年)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

崇祯五年(1632年)王夫之中秀才,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

崇祯六年(1633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武昌参加乡试,均落第。

崇祯七年(1634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王夫之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第一名。

崇祯八年(1635年)王夫之作诗《中秋里人张灯和牧石先生》与叔父王廷聘唱和。

崇祯九年(1636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王参之参加乡试,皆落榜。在归途,王夫之作《荡妇高楼月》,无限惆怅。

崇祯十年(1637年)王夫之娶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陶氏时年16岁。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夫之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行社”。(注:邝鹏升,字南乡)

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赴乡试。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在武昌王夫之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十月,王夫之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匡社”。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王夫之作诗《送伯兄赴北雍》。

崇祯十四年(1641年)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列王夫之为一等。(注:高世泰,字汇旃,南直隶无锡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中举第40名,好友夏汝弼、郭凤跹、管嗣裘、李国相、包世美皆中举。(注:王夫之结识了分考官沔州知州章旷,字于野、长沙推官蔡道宪,字元白。王夫之后来参加章旷的抗清活动,失败后,章旷绝食自杀,王夫之抚养其子章载。)秋,王夫之与王源曾等百余人在黄鹤楼结盟,称为“须盟大集”。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自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自南昌而返。十月,张献忠所部攻克衡州,艾能奇招纳地方贤能,拘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为人质。王夫之刺伤自己的脸和腕,伪伤救出其父王朝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王夫之听闻崇祯皇帝自缢,作《悲愤诗》一百韵(已佚)。

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王夫之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秋,王夫之为避免镇将纵兵剽掠,与父兄逃到耒阳、兴宁、永兴。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朱聿键在汀州为清兵执杀,王夫之再续《悲愤诗》一百韵。王夫之只身赴汀阴找章旷,请章旷调和何腾蛟与堵胤锡的矛盾,协同作战和联合农民军一起抗清,并对军队后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未被章旷采纳。

顺治四年(1647年)春,孔有德率军攻陷湖广各地,王夫之往湘乡。四月,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投奔永历帝被困在湘乡西南的车架山,作《哀歌示叔直》。五月,清军攻陷衡州,王夫之全家逃散,父王朝聘、叔王廷聘、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在战乱中死亡。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

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有志于《易》。十月,王夫之与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后战败。王夫之的《河田营中夜望》诗记其事。冬,王夫之至肇庆投奔永历。

顺治六年(1649年)王夫之结识了瞿式耜、严起恒、金堡、方以智等。秋,在德庆,者胤锡授所作《军谣》十首。

顺治七年(1650年)春,王夫之继娶襄阳郑仪珂之女郑氏。王夫之至梧州伤永历朝行人司行人介子。四月,王夫之为营救被诬陷下狱的金堡,三次上书弹劾王化澄,王化澄欲杀王夫之,被义军将领高一功所救,逃桂林投瞿式耜。八月,清兵至桂林,王夫之夫妇逃到永福,困于水砦,断食四天。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王夫之与妻郑氏,侄王敉回到衡州,避居双髻峰续梦庵,誓不剃发。

顺治九年(1652年)春,李定国大败清军,收复广西。八月,李定国进军湖南,收复衡阳,派人请王夫之。王夫之有鉴于孙可望把持永历朝政,犹豫不决,没有成行。

顺治十年(1653年)李定国抗清功绩昭著,被孙可望忌嫌,李定国率部从湖广退回广西,清兵再占湖广,王夫之避居耶姜山。

顺治十一年(1654年)王夫之被清廷侦缉,被迫离开耶姜山,变姓名为瑶人,流亡常宁,为常宁文士讲授《周易》、《春秋》。

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夫之流亡至兴宁,寓荒山僧寺,为学者讲授《春秋》。八月,王夫之完成《老子衍》,这是王夫之第一部理论著作。

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王夫之完成《黄书》。冬,王夫之从常宁返回衡阳,有诗《重登双髻峰》。

顺治十四年(1657年)王夫之常访友人刘近鲁,刘近鲁藏书六千余卷,向其借阅研究。

顺治十五年(1658年)王夫之完成《家世节录》。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下永昌,王夫之深痛山河易主,作诗《山居杂体县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夫之由续梦庵徙居湘西金兰乡高节里“败叶庐”。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王夫之的妻子郑氏病卒。九月,王夫之作《初度日占》。王夫之把《续落花诗》、《广落花诗》、《补落花诗》等六十九首与《正落花诗》合编为《落花诗集》。

终老林泉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王夫之惊闻永历帝在昆明亡,李定国、李来亨先后殉国,悲愤至极,续作《悲愤诗》一百韵。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王夫之作《遣兴诗》七十六首、《广遣兴诗》五十八首,号一瓠道人,修《尚书引义》六卷成。

康熙三年(1665年)新年,王夫之写《和梅花百咏诗》。中秋,王夫之作《王百谷梅花绝句》。王夫之重定《读四书大全说》。

康熙四年(1666年)衡阳唐端笏拜在王夫之门下,直至殁,前后二十六年。

康熙六年(1668年)七月,王夫之修成《春秋家说》三卷,《春秋世论》五卷。王夫之自二十八岁受父命编写《春秋家说》,先后用时二十二年。

康熙七年(1669年)王夫之娶张氏。王夫之写成《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二卷、《洞庭秋诗》三十首、《雁字诗》十九首。辑三十岁以来所作诗编成《五十自定稿》一卷。冬,王夫之筑“观生居”于石船山下。

康熙十一年(1672年)春,王夫之修定《老子衍》,定本被学生唐端笏携归家遇火灾烧毁,今存本为三十七岁时的初稿。八月,王夫之听闻方以智逝世,作“哭方诗”二章。

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夫之的《礼记章句》初稿成。三藩之乱爆发。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吴三桂兵至衡州,王夫之避至湘乡。秋,王夫之与唐端笏渡洞庭。

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王夫之去长沙水陆洲,刘思肯为王夫之绘画像。六月,王夫之与李缓山、章有谟登衡阳回雁峰。八月,王夫之在萍乡度中秋。九月,王夫之去观生居二里许石船山下里人旧址茅屋,名“湘西草堂”。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王夫之居湘西草堂完成《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定稿。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称帝衡州,求王夫之的劝进表,被王夫之拒绝。王夫之遁入深山作《祓禊赋》以明志。《祓禊赋》今失传,《姜斋公行述》保留有一段。

康熙十八年(1679年)王夫之著《庄子通》一卷。

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夫之辑五十岁以后未收入《柳岸吟》之诗章为《六十自定稿》一卷。王夫之修成《宋论》初稿。

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夫之完成《庄子解》三十三卷、《相宗络索》一卷、《广哀诗》十九首。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王夫之完成《说文广义》两卷。十月,完成《噩梦》一卷。十一月,王夫之生重病。湖南巡抚与衡州知州拜会,王夫之拒不见,礼物全数退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王夫之完成《经义》一卷,重定《诗广传》五卷。七月,郑克塽投降清廷。十一月,王夫之撰《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和《显妣谭太孺人行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王夫之大病垂危。秋,王夫之病见起色,王夫之在病中完成《俟解》一卷。十月,王夫之旧病复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王夫之完成《张子正蒙注》九卷。八月,完成《楚辞通释》十四卷。为学生们撰《周易内传》六卷、《周易内传发例》一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夫之大病,险些病亡。五月,王夫之跋《耐园家训》。六月,王夫之书《传家十四戒》。夏,王夫之回忆二十九岁前十余年诗作成《忆得》一卷。八月,王夫之重新修定《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秋,王夫之撰《石崖先生传略》。冬,王夫之奔赴长乐乡治丧,归来作《孤鸿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王夫子病情加重,完成《读通鉴论》初稿。九月,王夫子抱病送兄柩入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王夫子完成《南窗漫记》一卷。秋,完成《霜赋》,撰写《武夷先生暨谭太孺人合葬墓志》。冬,王夫子辑六十岁后诗作《七十自定稿》一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王夫之病中著《识小录》一卷。四月,重定《尚书引义》。九月,刘思肯来为王夫之画像,王夫之为自己的画像题词《鹧鸪天》。王夫之为自己的墓碑书《自题墓石》。撰《自巳九月书攽》。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王夫之完成《夕堂永日绪论》二卷。夏,王夫之重定《张子正蒙注》。

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王夫之咳喘中定稿《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午时(2月18日),王夫之卒于湘西草堂,终身没有剃发。十月,王夫之葬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墓碑镌“遗命墓铭”如下:“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则继配襄阳郑氏之所袝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人物生平

家世

王夫之4岁时,随长兄介之入塾问学。自幼天资聪明,对古文化的兴趣令人不敢置信,7岁时就初步通读了文字艰深的十三经,10岁时父亲做监生,教他学了五经经义,14岁考中秀才。越二年,开始致力于诗文,在短短的两年间阅读了《离骚》、汉魏《乐府》历代诗人的佳作名篇约10万余首。崇祯壬午(1642年),王夫之与兄王介之参加科举考试,同榜中举。

志向

21岁,仿照复社,组建“匡社”,意在匡国济民。一次又一次试图辅佐南明政权,却一次又一次失败。永历二年(1648)秋,王夫之招集一支义军在衡阳起义。义军领导是缺乏行伍生活的书生,战士是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给养,孤立无援,苦撑数月,被清军打败。最后一次抗清斗争失败后,王夫之决心归隐山林,在孤独中做学问。直到57岁,才定居石船山草堂。为草堂题写了一副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羌绿湘西一草堂”。

学术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著述流传至今的,还有70余种、401卷、470多万字。这些著述构成船山先生精深缜密而又博大的学术体系,多方面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其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表现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在哲学上的造诣极为精深绵密,不但能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发展,并且善于也勇于创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极富战斗的批判精神,对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唯心主义的思潮如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佛教哲学等,进行了总结式的清算,以深入批判和揭露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他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王夫之的这一体系堪称前无古人,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峰、在世界唯物主义哲学流派中也居于领先地位。

他最后17年住在湘西草堂,《四书训义》、《庄子通》、《庄子解》、《思问录》内外篇,《张子正蒙注》重订《尚书引义》等重要哲学著作,《读通鉴论》、《宋论》等系统史论著作,以及诗论《南窗漫记》、《夕堂永同绪论》等著作在这里写成。

王夫之不仅对后世的传统哲学、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开创了有清一代的崭新学风。随着国内“船山学”的研究和深入,“船山学”正逐步走向世界,日本、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涌现一批又一批“船山学”的研究者,成立了学术团体,“船山学”不断植入世界文明之林。

相关

船山书院是清末最著名的书院,光绪四年(1878年)在彭玉麟的支持下,张宪和创于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光绪八年,曾国荃将家藏《船山遗书》332卷珍本捐给书院。

光绪十一年改建东洲岛,并由彭玉麟亲聘,国学大师王闿运任山长,从此,东洲岛船山书院名之日显,“海内传经问学者踵相接”,“岳麓、城南,渌江书院学子纷纷南下”,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著名书画家曾熙主讲于此。

船山书院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湖南省艺术名家、教育界前辈、政界俊杰皆出此门。旷代奇才杨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光绪8年(1882年)湖南提学使朱逌然倡议建立“船山书院”衡州乡坤彭玉麟、王之春、杨概、程商霖、蒋霞初等集捐,将王船山出生地衡阳城内王衙坪的“船山祠”,创办为“船山书院”;书院内仍祭祀船山神位,旨在学习、研究“船山学说”、传播“船山思想”,这是中国最早以“船山”命名的学堂。

光绪27年(1901年),彭玉麟聘请王闿运为山长,因为王闿运嫌该书院后房狭小,彭玉麟又捐银在书院后重建楼房5间,题名“湘绮楼”,作为王闿运的书斋及住房,自此王闿运在此主持书院达20余年。船山书院的经费为衡永郴桂道四府州所属士坤捐集,每年田租2500余石;以及衡州团防捐余款购置田地(由丁良骏、程商霖提议),每年田租15000余石;加上每年省里拨给的补助费和书院自收款项;船山书院每年总收入,共计折谷达5000余石。

该书院每年2月初旬,定期招收生徒;“该书院集衡、永、郴、桂府州所属举、贡、生、监。肄业其中”,“延聘师儒,甄别生徒,整饬院规,给发膏奖,皆应归衡永郴桂道台主持其事”(《彭刚直公奏稿》卷六,《改建船山书院片》);即衡、永、郴、桂四府所属县经考试,择优选送,再由衡州道应试录取,方可入院就读;书院规定王船山先生后裔,每届可保举1人入院读书,免收费用;对遵守学规,成绩优异的生徒,给发膏奖(即奖学金);书院山长及掌教人选,须推举学识、名望皆优秀的人才,由四府士绅“商请”(协商聘请对象,不准滥荐),报送巡道,再由巡道转报学政聘请;掌教不到院授课者不发薪金;船山书院借助其经济实力翻刻增补《船山遗书》【光绪13年(1887年)对曾国荃赠送的《船山遗书》板片进行修补,增刻使其达65种,328卷;光绪19年(1893年)又重刊《船山遗书》64种】及其他著作10余种;如《湘绮楼全集》《周易说》《尚书笺》《周官经》《尔雅集解》、王之春的《国朝柔运记》《何东洲集》《旷庵文集》卷六等,为研究和传播船山学说起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