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除《聊斋志异》(包括崂山道士、小青、画皮等)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还有《狼》、《山市》、《口技》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十四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十五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道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名藉藉诸生间”(乾隆《淄川县志》卷六《人物志》)。
顺治十六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希梅结郢中三友。
顺治十七年(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出生。
康熙二年(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1670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蒲松龄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于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祯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公元1640年6月5日)戌时,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廿二日(公元1715年2月25日)酉时,汉族,清代文学家。
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