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祖父岑全,南宋秘书省校书。父岑珍,宋末仙居教谕。岑安卿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卒于惠宗至正十五年,年七十岁,与李孝光、危素友善,一生未仕。岑安卿的老师是姚北著名的志士厉元吉。厉元吉,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曾任乌程县尉。宋亡后隐退在家,元朝政府为笼络人心,遍访宋臣,任以高官。厉元吉不得已背井离乡,浪迹湖海,白首始归,著有《半山文集》12卷(一作《半村集》10卷),“多悲愤语”,表示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岑安卿受其师的影响,不喜科举之业,乐于圣贤之道,“故岑氏多以科第显,而安卿独隐居乐道,以名节高天下”(《余姚六仓志》本传)。他筑室在上林湖畔的栲栳峰下,因号栲峰,人称栲栳山人。尽管地处偏僻,但慕名者仍循迹而来。至治年间,下诏求贤,直省舍人刘孛兰溪、知州脱脱先后以安卿学醇行洁而荐,都被他拒绝了。但对于造福乡里的事,他从不推诿。
至元元年(1335年)夏,姚北海溢,自上林至兰风数十里悉遭水淹,“民叹其鱼”。余姚州判叶恒特地找岑安卿商量对策。他建议叶恒按田亩缴粮后,免除其他全部课徭,使百姓能全力以赴筑塘保田,并且必须建石堤,这样可解除后顾之忧,并当场赞助一千多石粮食,请叶恒免计上林田亩,以解乡民之急。叶恒一一照办。他又请岑安卿协助修筑海塘,管理财务,使工程如期完成,且所筑海塘较为巩固,此后百余年无重大海溢灾害。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歌:“姚民半鱼,叶侯作堤;叶侯作堤,岑公实尸(意为主持)。”表达了人民对叶恒及岑安卿的感戴之情。
至元、至正年间,江浙行省与州郡守宋文瓒、王沂、叶恒等都交章论荐,朝廷亦准备委以重任,岑安卿以老力辞,日与处士王毅等人放情林湖、栲峰间,吟诗作文,悠然自得。直到70岁去世,赵谦等私谥贞元先生。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