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是一座宗教名山,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德元洞天)。
在关中诸多名山中,由于太白山向被认为是“能兴云致雨、息涝弭灾”的灵山,因此普遍受到崇拜。尤其是唐宋以降,太白山信仰逐渐扩展至关中平原各地,至清代甚至北至黄土高原南部的鄜州、南达汉中府的南郑均建有太白山神祠,成为关中地区民间信仰的典型特征之一。
李唐天宝八载因“太白山人李浑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帝福寿玉版石记,求得之,乃封太白山为神应公,十四载再改封灵应公,将太白山列入国家祀典。赵宋仁宗皇祐五年封为济民侯,嘉祐七年再因苏轼上奏,复封明应公。此后,神宗熙宁八年进封福应王,哲宗绍圣三年改封惠济王。
元代,为与太白山三池相对应,竟将太白山神析封为三王:曰苦济、曰惠民、曰灵应,俗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肖像亦以三池分隶之。至清乾隆五年,陕西总督尹继善上奏将太白神祠列入陕西祀典,三十九年陕西巡抚毕沅再次奏准,封山为昭灵普润,山神为福应王。
自唐宋以来,关中地区民间对太白山信仰主要集中在其能兴云致雨上,即关中在旱灾发生时,多到太白庙中进行祷告、祭拜,并有一套完整而固定的仪式。正因为此,关中太白山信仰也就与一般意义上的山岳崇拜有所区别。太白庙祈时仪式次第如下:首先,主祭者沐浴斋戒;其次,派人往太白山灵湫(大爷海)祭祀,汲取灵湫水;再次,官民备鼓吹,迎取灵湫水,并供奉在当地太白庙;最后,官民共同在太白祠祈祷。
1.民国于右任考证三太白是尧舜禹,一般所称的天地水三官(道教认为三官是先天真神,不认可这种说法)。确实,太白殿内三太白与三官大帝的塑像差异很小(三人三种表情),但是,关中一带并未混淆三官庙与太白庙,二者同时存在。
2.伯夷、叔齐、周贲。伯夷、叔齐是殷周时孤竹国王之两位王子,国王立叔齐为太子,王死后叔齐让伯夷继承王位,伯齐曰:“父命难违”。伯夷为让弟继承王位而自己逃走。叔齐因立幼而不立长也逃走。二人上太白山修道,和后来的周贲元帅饿死首阳山(今太白山)。姜子牙以其至仁至义而封三人为太白山地方神。
关于伯夷叔齐的说法流传很广。首阳山是秦岭北坡著名高峰,海拔2719.8米, 位于周至县九峰乡耿峪,东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30公里。史载,商周交兵时,商朝伯夷、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逐南行入山隐居,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死后,儒家尊二人为圣贤,道家尊二人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
另有一说,认为三太白是西汉绛侯周勃将军。西汉文帝时,周亚夫(周勃)平定吕后乱党,天下太平,告老还乡。一日云游太白山来到伯夷叔齐的塑像前,弯腰下拜,感想万千。心想:“我乃布衣(指贫民)周勃出将入相,又能怎样,两公子国君都不做,毅然出家,真乃:“平为福,安为贵”,”。不觉泣然泪下,侧身俯在伯夷叔齐像的右边,这一俯便气绝身亡。后来人们将他的像也塑在这里留作纪念,尊为“三太白爷”。
3.周太王“古公亶父”三子,太(泰)伯、仲雍、季历(文王姬昌之父)。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4.甘肃的郭马李大王。泾川县回中塬太白庙又名三太白庙,庙中供奉着郭、马、李三太白。传说三太白原本为异姓兄弟,老大姓郭,老二姓马,老三姓李,三人都以做生意为生,后来在陕西太白山下,经一位神仙婆婆点化,三兄弟在一口窑洞内坐化成神,因老大原籍中塬村郭庄社,故后来当地人在中塬村建起了三太白庙。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