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魏晋华覈
华覈

华覈

[ 魏晋 ]

华覈(219年—278年五月),字永先(《建康实录》作永光),吴郡武进(今江苏丹徒)人。三国时东吴官员。华覈先后担任上虞尉、典农都尉,后因文学而迁任秘府郎,后升任中书丞。孙亮即位后开始与太史令韦昭、薛莹等,编写《吴书》。孙皓即位后,封徐陵亭侯。后来被迁任东观令,领左国史,华覈上书辞让,孙皓回书不许。华覈曾上书过百,内容包括陈说利害,荐举良能,解释罪过等。天册元年(275年),华覈因为小事而被免职,三年后逝世。

人物生平

唇亡齿寒

华覈是吴郡武进县(今江苏丹徒)人。他起初任上虞尉、典农都尉,因有文才学问入宫任秘府郎,迁为中书丞。

蜀汉被曹魏吞并后,华覈到宫门送上表章说:“近来听说敌寇的兵马像蚂蚁一样聚结攻打蜀汉国境,蜀汉境地势艰险,我以为应当没有忧虑。等到听说陆抗的表章来到,成都没有守住,君臣流亡,国家覆灭。从前卫国被翟人攻灭,齐桓公使卫国恢复,现在道路遥远,不能援救复兴,丧失了依附我们的土地,抛弃了奉献贡品的国家,臣以草芥般卑微的身份,私下心怀不安。陛下圣明仁爱,恩泽抚慰远方,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产生哀伤悲痛。臣无法抑制忧伤惆怅的心情,谨此叩拜呈上表章以告知。” 

劝谏孙皓

孙皓即位,华覈封为徐陵亭侯。

宝鼎二年(267年),孙皓重新营建新的宫殿,规模宏大,装饰珠玉,费用很高。这时正是盛夏动工,农业和守卫同时废弃。

华覈上奏疏劝谏说:臣听说汉文帝时代,天下安定,经过秦朝的百姓庆幸摆脱了残酷苛刻的政令,归顺刘氏的宽厚仁爱,减少劳役精简法令,和百姓一同重新开始,分封王室子弟做汉室的屏藩守卫,在遣时候,都认为汉朝像泰山一样稳固,建立了流传万代的基业。到了贾谊,独认为值得痛哭和流泪的事有三件,值得为之深深叹息的事有六件,竟说当今的形势无异于把火种放在堆积的柴草下而入睡在上面,大火还没有烧起来就认为很平安。以后发生的变乱,都像他先前说的那样。臣虽然卑微愚钝,不懂得大的道理,私下用过去的事情,推考当前的形势。贾谊说再有几年时间,各诸侯王正当强盛时,汉朝廷派去的傅相就会借口有病被罢免返回,想要以此来治理国家,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安定。如今强大的敌人占据了九州的土地,拥有大半的民众,熟悉攻战的各种方法,有着军队旧有的势力,要想和中原敌国竞争吞并对方,这就像楚、汉势不两立,不仅仅是像汉代分封的淮南王、济北王那样。贾谊想要痛哭的情况,比起今天要缓和,他那抱火卧薪的譬喻,在今天更为急迫。太皇帝看到前代的情况是那样,观察到今天的形势是这样,所以广泛开拓农桑事业,积累起不可估量的储备,体恤百姓沉重的劳役,努力抚养作战的士兵,因此人人感恩戴德,个个想要效命。统一的运数还没有来到,大皇帝就早早离开广大臣民。

从此以后,强横的大臣垄断朝政,上背弃天时,下违反民意,失掉平安生存的根本,追求一时的功利,多次发动军队,耗尽国库资财,士兵劳苦百姓贫困,没有时间得到安定。如今幸存的人只是遭遇创伤、经受悲哀痛苦遗留下的民众罢了。终于使得军需物资匮乏,仓库空虚,布帛的供给,寒暑不能完备,再加上百姓失去产业,家家户户不能自给。而北方敌国却积蓄粮食养育百姓,专心对付东方,不再有其他顾虑。蜀国作为西部的屏藩,土地险要坚固,加上接受先主统治的策略,原以为他们的守卫足以长久,不料一时之间,突然就灭国。唇亡齿寒,这是古人都惧怕的。交州各郡,是国家南部疆土,交趾、九真二郡沦陷,日南孤立危急,存亡难保,合浦以北地区,百姓都动荡不安,由于连续逃避劳役,很多人离散叛逃,守卫的部队减少,威严震慑变轻,常常担心喘息间又会发生变故。从前海上贼寇觊觎东部各县,得到很多叛离的百姓,他们熟悉地形又在海上行动,比往年更贪得无厌,没有一天不进行劫掠。如今前后受敌,两头有难,这是国家的危难之际。实在应该停止营建修造的劳役,预先制定防卫的策略,鼓励开荒种植的事业,作为对饥荒贫乏的补救。只恐怕农时将会错过,春耕劳作已近晚期,一旦发生战事,行装都没有准备好。如果放弃这些当务之急,用尽力量营建劳作,突然发生风云不测的变故,这才放弃营造修建的劳役,应付烽火警报的危急,驱使怨恨痛苦的民众,奔赴刀光闪闪的战场,这正是强大的敌人可利用的资本。如果只是固守,时间持续很长,那么军粮一定会匮乏,不等到交战,战士就已经困乏了。从前太戊的时代,庭院生长出桑树毂树,太戊惊惧而修养德行,怪异消失,殷朝兴盛。荧惑星占据心宿位置,宋国人认为这是灾难,宋景公没有听从瞽史官移祸给臣民的话。火星退回到了原来位置,宋景公延年益寿。自身修养德行就能感动异类,话从口中发出就能通达神明,臣愚钝蒙昧,错误地辱没了近臣的官职,不能辅助陛下宣扬仁义恩泽来感动天地神灵.仰头俯首都感惭愧,无地自容。退后伏身思考,像荧惑、桑谷那样的变异,是上天在昭告两位君主,至于其他种种微小的异常现象,大概是一般家中的小神制造的,在天地中验证,没有其他的灾变,但是如今吉祥福瑞的征兆先后多次发生,明珠已经显露,白雀接着出现,这是无尽的福运,确实是神灵显示出的,是以九州为宅,以天下为家,不与普通定居百姓的流.转迁移相同。另外如今的宫殿,是先帝营建的,经过占卜奠定地基,不是不吉祥的。又杨市的土地和宫殿连接,如果浩大的工程完成,陛下的大驾迁移过去,门中的神灵,都要转移,就恐怕时间的长远不一定比得过旧的地方,多次迁移不行,留下又有疑虑,这是愚臣我日夜忧虑焦灼的原因。

臣察看了《月令》,夏末的月份,不能兴建土木工程,不能聚会诸侯,不能兴师动众,举行大活动必有大灾祸。如今虽然诸侯没有聚会,但是诸侯的军队前来和诸侯聚会没有区别。六月戊己。土德正旺,已是不能冒犯,加上又是农忙月份,季节不能错过。从前鲁隐公夏季在中丘修城,《春秋》记载了此事,留给后人作为警戒。如今修筑宫殿是建立千秋万代的宏伟基业,却冒犯了天地大禁忌,沿袭《春秋》记载的错误做法,荒废恭敬地教授百姓耕作的最重要的事务,臣以愚昧的管见,私下感到不安。另外恐怕召集流散的百姓,有的人会不来,讨伐他们就要荒废劳役发动战事,不讨伐他们,这种情况就会日益滋蔓。如果全部来到,众多的人聚集起来,很少有不发生疾病的。而且人心安定就想到友善,人心劳苦就会怨恨反叛。长江南岸的精兵,是北方敌国难以对付的,他们想用十名士兵来对付我们东吴一个人。

天下没有安定,兵力是非常值得忧虑珍惜的。如果这座宫殿建成,死亡叛逃五千人,那么北方敌军人数就等于又增加了五万人,如果死亡叛逃的人数到了一万人,那么敌军人数等于成倍增加到十万人,生病的人有死亡的损失,叛逃的人传播不好的言论,这正是强大的敌人最感到高兴的事情。如今将要在中原较量,来定出强弱,正在这个时刻,敌方力量增强而我方力量减损,加上劳累困乏,这是英雄智士感到深深忧虑的。臣听说前代君王治理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就说国家称不上是国家,安宁的时代还要像这样戒备,何况敌人很强大而我们却忽视农业忘记储备。如今虽然进行了一些种植,却被大水淹没,那些残存的还必须要锄草、收获,但是地方官员害怕耽误修建宫室微调的期限,东部各郡的人,都亲自进入山林,尽力砍伐木材,荒废了农事和政务,官民的妻子瘦弱孩子幼小,开垦种植又很微薄,如果遇到水旱灾害就永远没有收获。州郡中现有的米,应留待发生紧急情况时动用,但冗余的吃闲饭的人,还仰赖官府供给。如果全国上下空缺匮乏,粮食运送不能供应,而北方敌人侵犯边境,即使周公、召公再生,张良、陈平复出,也不能为陛下谋划,这是很明显的。臣听说君主英明臣于就忠诚,君主圣贤臣子就正直,因此殷勤进言,冒昧地触犯陛下的威严,恳请予以怜爱省察。” 

上奏推辞

书表呈报上去,孙皓不采纳。华覈后来升任东观令,兼任右国史,他上奏疏推辞,孙皓答复说:“收到奏表,认为东观是儒林学者集中的官府,经常研习校阅文献经典,排解疑难,汉代时都是著名的学士杰出的儒者才能担任这职务,就请求另外选用优秀贤能的人。听说了此事,认为您研习精通典籍,博览群书见识很多,可以说是热爱礼乐笃好诗书的人。应当发挥文才,运用才学,推广赞颂时政,超越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这些人,奇怪您却谦退,一味自我菲薄,您应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超过前代贤才,不要再多说了。” 

前后陈述

当时仓库没有储备,社会风气日益奢华,华覈上奏疏说: “现时敌寇遍布各处,征战讨伐不能停止,平时没有多年的储备,出战没有应敌的积蓄,这是统治国家的人应当深深忧虑的.财物粮食的生产,都来自百姓,抓紧时节致力农耕,是国家最急迫的事情。但是京城的众官员,掌管的职责各有不同,各自向下微调,不考虑百姓人力,总是要最近的期限;地方官员害怕罪责,日夜催逼百姓,放弃农田事务,赶赴约定日期,按时送到京城,有时积压并不使用,白白使百姓耗费劳力耽误农时。到了秋收月份,又责令百姓按规定缴纳赋税,剥夺了他们播种的农时,却索取他们当年的赋税,如果有人拖欠,就没收财产,所以家家户户贫困,衣食不足。应当暂停各种劳役,专心从事农桑。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会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就有人要受冻,因此先代君王治理国家,只是致力发展农业。战争爆发以来,已将近百年,农民荒废了农田的事务,妇女停止了纺织的工作。由此推知,吃着粗食而长年饥饿,穿着单衣踏着冰霜受冻的人,自然不少!臣听说君主要求百姓的有两条,百姓期望君主的有三条。这两条是说要求人民为自己劳作,要求他们为自己献身。这三条是说对饥饿的人能让他们有饭吃,劳累的人能让他们休息,有功的人能让他们得到奖赏。百姓做到了君主要求的两件事而君主却失掉了百姓的三条希望,那么怨恨的心情就会产生而功业就不能建立。如今仓库储备不充实,百姓劳役繁杂,君主的两个要求已经齐备,百姓的三个希望还没有实现。况且饥饿的人不是要等到有美味佳肴然后才吃饱,受冻的人不是期待着狐裘貉皮然后才能穿暖,讲究味道是口上的特殊要求,文绣织锦是身体的装饰。如今事情很多而劳役繁杂,百姓贫困而风俗奢华,众多的工匠制作着没有用的器物,妇女做着绮丽奢华的服饰,不努力制作麻布,都追求鲜艳华丽的衣服,互相仿效,耻于惟独自己没有.士兵百姓的家庭,也还要追随风气,家中没有儋石粮食的储备,但外出时却有绫罗绸缎的衣服,至于富商商贩人家,又有金银,奢侈纵欲更为严重。天下没有太平,百姓供给不足,应当统一抚育百姓的根本,繁荣粮食布帛的产业,但是却在浮华的奇巧上浪费功力,在奢靡的事情上耽误时间,上无尊贵卑贱等级的差别,下有耗费资财物力的损失。如今的官吏士卒人家,很少没有子女,多的有三四个,少的有一二个,假使每家有一个女子,十万家就有十万人,每个人每年纺织一束,就有十万束了.假如整个国家同心协力,几年的时间,布帛一定就有积蓄。任随百姓选用各种色彩,听任他们的服装穿着,只是禁止鲜艳奢靡的无益的装饰。况且美貌的人不需华丽彩饰来增添美,姿容艳丽的人不需彩绣织锦来求得爱怜,五彩的装饰,足以显示美丽了。如果极力涂抹粉黛,刻意盛装打扮,未必就没有丑妇;废弃华彩,去掉文绣,未必就没有美人。如果确实像这里论述的,有那些拥有它没有益处而废除它又没有损害的东西,何必吝惜它而不暂时禁止它来补充国库的急需呢?这是解救匮乏最急迫的事情,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事业,假使管仲、晏子再生,也不会有别的办法来替换.汉代的文帝、景帝,在平安时代继承皇位,天下已经安定,四方没有祸难,还认为雕饰文彩妨害农事,锦衣织绣影响纺织,他们开辟富国的有利事业,杜绝了挨饿受冻的本源.何况如今天下分崩离析,豺狼充斥道路,军队不离战场,战士铠甲不解,难道可以不广开生财的途径,充实国库的积蓄吗?”

孙皓认为华覈年纪老,敕令华覈可以呈送不经誊写的表章,华覈不敢。又敕令他草拟文章,站立着等他。华覈写文章说:“可叹华覈小臣,草芥一样凡庸。欣逢圣君看重,受到特别恩宠。来自民间草野,进身位居朝中.帝宫光芒四射,青殿可以依托。取用清明雨露,沐浴和煦南风。没有丝毫报效,辜负极高推重。惠泽包容耻辱,恩宠累累重重。无才承蒙荣耀,微命得以久存。欲报没有穷尽,只好托求上苍。圣恩如同雨注,哀怜宽容罪过。辱命草拟应对,润泽覆盖愚臣。不敢违背敕命,惧怕招来死罪。冒昧承受诏命,魂魄惊飞身存。”

去世

华覈前后陈述有益的建议,以及进献推荐优秀人才,为无端获罪的人进行辩解,书表呈报一百多次,都对时事很有补益,文字很多没有全部记载。

天册元年(275年),他因为很小的过失免官,于天纪二年(278年)五月去世,享年六十岁 [1]  。韦曜、华覈论述政事的表章奏疏,都在社会上流传。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