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唐代许天正
许天正

许天正

[ 唐代 ]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蜀汉名臣许靖的第十四代孙。年幼受家庭熏陶,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又喜军事,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兵家的战略战术。曾任陈元光的副使,总章二年(669年)任泉、漳团练使,赠殿前太尉,官至宣威将军。被誉为“漳南开基”始祖。 ► 许天正的诗词

生平

隋朝末年

许天正的祖父许克华恨隋炀帝祸国殃民,遂弃文从武,在河南汜水(今襄城县东北)聚众起兵。后归唐王李世民,协助固始人陈犊(字克耕)攻下临汾(今属山西)等郡县,立下战功,被唐太宗授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别驾(今市长一职),封宣威将军。许克华死后,由子许陶袭爵。陈犊死后,也由其子陈政继任左中郎将,封归德将军。时,许天正15岁,博学能文,已经考中“明经”,授职为东宫“纪善”。后投笔从戎,随父在陈政军中担任秘书。许陶、陈政死后,岭南行军由陈元光、许天正主管。

隋朝时期

龙溪县(今福建漳浦)社会秩序混乱,汉族居民多次请求朝廷派兵镇守。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58姓军校赴闽镇守泉州,讨伐寇乱。许天正父子随军入闽。议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死,由儿子陈元光袭爵。许陶战死,许天正继父职任陈元光的玉钤卫副将。陈元光见许天正既通经史又懂军事,即令参与军中要事,许天正则“以儒饰吏,以勇练士”,辅助陈元光筹划军务。先后平定惠阳、潮州、抚州及虔南等地的寇乱,建置36寨堡,屯军垦田,教化诸族。仅三年时间,地方即得安定。许天正升为朝列大夫兼岭南团练副使。

此间,粤东的汉族人陈谦联结少数民族,于永隆二年(681年)起兵作乱,攻陷潮阳(今属广东)。陈元光奉命派许天正进军讨伐。得胜回师后,赋《平潮寇》诗赞美许天正,诗中有“参将许天正,是用纪帮勋”之句,许天正当即和诗一首:“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气昂无丑虏,策妙离群雄。飞絮随风散,余氛向日熔。长戈收白甲,聚骑破千重。落剑帷戎首,游绳系胁从。四野无坚壁,群生赤化熔。龙湖(朔)膏泽下,早晚遍枯穷。”采访使裴漼看到这首诗,称赞他用辞优美,与宰相张说欲推荐他执掌国史馆,许天正上表极力辞谢说:“父殁南荒,愁萦怀抱,子趋上国,疏远慈颜。惟肃玉钤军纪之严,少酬金门厚养之德,苟躐文阶,恐贻鳏旷”。措词诚恳,表达了他的孝义之心。裴漼和张说看到他如此怀父、事母、恋军,更加器重他,又不便勉强他到朝廷任职,便请准高宗任命他为宣武将军兼领外府博学文事。

平潮获胜

许天正又协助陈元光规划政治事务,上表奏请朝廷把泉州西南地区分别设立漳州和漳浦县,以便加强对闽南的治理。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批准建置漳州,以陈元光兼任刺史,许天正任别驾。陈元光居祖母丧,结庐于半经山,守孝三年,州事全部托付于许天正。许天正在代理州事期间,招抚流亡,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垦荒、凿渠、植桑种谷、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业,把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通过58姓军校,传播到漳州等地。同时,许天正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兴办学校,亲自任教授课,传播文化知识。

垂拱四年(688年)

四月,武则天诏敕漳州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领泉(州)、潮(州)团练史兼翊府记室。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在讨寇平乱中殉职。许天正接任漳州刺史之职,后以年老请求辞职,由陈珦继任。开元五年(718年),许天正在漳州去世,终年70岁,赠殿前太尉,葬于漳州香洲马栏桥(今福建漳州市北25华里浦南镇诗朋村南),并建祠祭祀。宋代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论前功,加封翊忠照应侯。

人物贡献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辅佐陈元光置建漳州,任漳州第一任别驾,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卒后追赠殿前太尉,袭宣威将军。

许天正年幼受家庭熏陶,自己又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六艺经传(《诗》《书》《礼》《艺》《乐》《春秋》)皆通习之。对军事更是喜好,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的战略战术。陈元光见许天正既精通经史又懂军,即令参与军中要事,许天正则“以儒饬吏,以勇练士”。辅助陈元光筹划军务。在其统率下,先后平定惠阳、潮州、抚州及虔南等地的寇乱,建置36寨堡,屯军垦田,教化异族。此后,许天正又着手考虑制定地方法令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并制定礼仪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化。同时,创办松洲书院,使漳州学子从此迈上封建科举考试的道路。

唐永隆二年(681年),许天正奉陈元光之命进军讨伐起兵作乱的陈谦。此后,又协助陈元光规划政务,上表朝延把泉州西南地区分别设置漳州和漳浦县,以便加强对闽南的治理。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诏敕漳州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领泉(州),潮(州)团练使兼翊府记室。无元五年(718年),许天正在漳州去世,终年70岁,赠殿前太尉,并建祠祭祀。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