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清文学家、藏书家。蒙古族。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一号梧门,蒙古正红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O)进士,官祭酒。著《存素堂诗集》、《槐厅载笔》。
法式善的父祖辈均在清廷供职,但职位不高。其始祖福乐“以军功从龙入关,隶内务府正黄旗。”曾祖六格和祖父平安均为书生。生父广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雅好词章,“夜半忽起,所笔疾书,得偈五首。”初任笔帖式,后补为御园织染局司库。
乾隆十八年(1753)法式善生于京城西安门养蜂坊。他幼时聪颖,七岁从师读书能对对联,八岁可辨四声,十一岁父亲去世,随庶母韩太淑人居于外祖家。虽拜过几位老师,但均因家境窘迫,时日很短,主要靠有才华的庶母韩太淑人严教把读。韩氏是汉军正黄旗韩锦之女,“五岁读宋五子书,十三通经史”,著有《绿萃堂遗诗》。“太淑人每日灯下必严核,读书未尝或弛也。”打下扎实的汉文基础,并养成刻苦用功习惯。十六岁进入咸安宫肄业,二十岁时开始读书西华门外南池子僧寺中”。《梧门先生年谱》
乾隆四十年(1775),法式善二十三岁,依其三叔父(讳信顺)居丰盛胡同,“仍读书西华门僧寺中”。《梧门先生年谱》
乾隆四十五年(1780),法式善28岁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擢司业。五十年(1785)移左庶子,五十一年(1786)迁侍读学士,五十三年(1788),移居净业湖杨柳湾,号称小西涯(明代李东阳曾居于此,号西涯,为别于李东阳旧居,法式善名之为小西涯),有诗龛及梧门书室。前后在此居住了将近十二年的时间。“卜居净业湖,方今十二年……” “余家净业湖之阳十年,有溪桥花木之胜老屋……”《存素堂诗集录存》《清史稿·法式善》记载:“所居在地安门北明西崖李东阳旧址也。背城面市,一亩之宫,有诗龛及梧门书屋,室中收藏万卷,间以法书名画,外则莳竹数百竿,寒声疏影,翛然如在岩谷间。”法式善曾从翰苑所藏《永乐大典》抄录宋元人集一百三十家。
五十六年(1791)翰林院大考,名列末等,“奉旨以部属用,掣兵部员外郎上行走”。五十八年(1793)升祭酒。嘉庆四年(1799),坐言事不当,免官。秋八月,法式善自杨柳湾移家钟鼓楼街。七年(1802)迁侍讲学士。八年(1803)翰林院大考中再度折翼,降赞善。十年(1805)升侍讲学士,十二年因“纂修《宫史》篇叶讹脱”,降为庶子,不久乞病归家。嘉庆十八年(1813)法式善六十一岁病逝于诗龛。事迹见阮元编《梧门先生年谱》,《清史稿》卷四百九十、《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有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