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译文
若要问我为什么要修建着三间茅屋,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梁汾好友啊,你应该是最清楚的。不是吗?那富贵荣华的豪门朱户生活,其实并不适合我。多想像那自由自在的海鸥一样,能够随心所欲地飞翔啊,一切的烦恼都付之流水。但现实却是.我如今还被这现实的虚名给牢牢地束缚着。我白白地耽搁了东风的轻拂,杏花天的美丽,于是我拍击着红牙板歌唱。
世事变幻如梦,像郑人蕉中藏鹿一样真假难辨。反复无常,如同一局棋那样变化莫测。暂且乐得清闲,与酒为伴,享受一些微薄的福分。大雪之后屋檐角闪烁的那一丁点儿翠绿,雨后靠墙栽种的绿苗,寒夜里摇曳的灯烛。
注释
却赋:再赋。却,再。
三楹(yíng):房屋一间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间茅屋,或为泛指几间茅屋之意。
海鸥无事,闲飞闲宿:《列子·黄帝》载,海边有人喜爱海鸥,每天早晨都会来海边和海鸥一同游玩,他的父亲让他把海鸥抓来,第二天他再到海边,海鸥只在天上飞旋,不再飞落到他的身边了。性德暗用此典,描述海鸥一般的无心而遨游的生活。
浮名:虚名。 南朝 宋谢灵运《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迟日:春日,语出《诗经·幽风·七月》“春日迟迟”。
红牙曲:谓拍击着红牙板歌唱。辛弃疾《满江红》:“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樽前飞下日边消息。”
尘土梦二句:《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邃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询士师之言可也。”,后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梦”等词语,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等。刘克庄《念奴娇》:“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蚁。”
翻覆手二句: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人不相信王粲有这种记忆力,便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再摆一遍,王粲照做,两副棋局相较,没摆错一个棋子。此典引申后比喻世事无常,是非莫辨。
耽闲:白白耽搁。
殢(tì)酒:纵酒。辛弃疾《最高楼》:“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消:享受。
有些些:有少量、有一点点。些些,湖北麻城、四川云阳等地方言,词中常用语。
纳兰这首词与他其他的赠友词有所不同,这一次他没有一味地抒发怀念,而是侧重叙志。“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这话问得蹊跷。在风景秀丽的渌水亭旁边修几间中看不中用的茅屋,是烧钱多。所以,这样的问题,很没有建设性的水准,但句子却是相当的流畅、明了。 接着是回答。有问有答,态度很端正。纳兰自圆其说,可以闲居于此,就像自由自在的海鸥那样,无忧无虑,自得其乐。古代人喜欢用与海鸥为伴表示闲适或隐居。宋代陆游《雨夜怀唐安》诗中有“小阁帘栊频梦蝶,平湖烟水已盟鸥”句,用庄生梦蝶和鸥鸟订盟的典故来喻示闲适的生活。纳兰淡泊功名,向往过着陶渊明等隐居标兵不问世事的悠闲生活。 “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这里是看破红尘的觉悟。生命如水,忙忙碌碌之间,一切都已经流逝。所有才情,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将被风雨吹打得七零八落,而我岂能还为虚妄的功名利禄所缚?
朱颜青鬓,枉被浮名误!生活的底蕴究竟是什么?是既然生下来了,就要活下去吗?几千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有的追名逐利,有的独善其身,有的寄情山水,有的烧香拜佛,有的舍生取义,有的苟且偷生。
上片最后一句“红牙曲”指拍击着红牙板歌唱。红牙板是用红色檀木制成,古代于唱歌时打拍子用的牙板,与北方说“数来宝”的艺人手中所持的碎板有些类似,只是木质更好、做工更细而已。元代诗人杨维桢专有一首《红牙板》诗,描绘说:“良工削出红冰片,自非红鸾之舌为尔绳,安得三三贯成串?”
下片点出所以要摆脱“浮名束”的原因,设想如何打发今后的生活。如今世事反复无常,当袖手旁观,将其作为一局棋来看待。蕉中鹿,有世事无常、真假难分的意思。典出《列子》:有一个郑国人砍柴时,忽见一只鹿跑过来,他一扁担将鹿打死。他怕被猎人看见,将鹿藏在一个坑里,上面盖上一些蕉叶。等到他要将鹿带回家时,却找不到了,就以为这是一个梦,一路自言自语,被路旁一个人听到了,这个路人好奇地依言找到了这只鹿。樵夫回到家里,不甘心失掉这只鹿,夜里真的又梦见他藏鹿的地方,还梦见拿走鹿的那个人。第二天清早,樵夫就根据他梦中的线索找到了那个人。于是两个人为争鹿起诉,闹到了法官那里。这个故事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
既然世事无常,何不躲避在一边,纵酒吟诗,自在悠闲,也算是安享一份微薄的福气。
大雪之后屋檐角闪烁的那一丁点儿翠绿,雨后靠墙栽种的绿苗,寒夜里摇曳的灯烛——这,就是纳兰期望的生活意趣,他渴望摆脱宦海羁绊,避开现实去过田园的悠闲生活。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顾贞观南归三年有余,纳兰为了招待顾贞观回到京都,专门建造了几间茅屋,并写下了这首词以迎接顾贞观。
参考资料:
1、纳兰性德著.纳兰全词 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06:第29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