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句诗词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出处

全诗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被放逐到黄州的诗人还未被召还,在江南江北饱看了绿水青山。

如今,在翰林院中躺着欣赏郭熙的画作,引动游兴,心早飞到青林之间。

郭熙作的官画,画中意境多是荒寒平远,这幅短画笔致曲折地展开秋天的傍晚。

在漠漠的轻烟中,在绵延不断的雨丝里,江边的村落更显分明,一行归雁高飞,层叠的山峦比归雁还要远。

因为想到洞庭湖边,霜降之后柑桔黄,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郭熙虽然头发已白,但眼力未衰,还能在明窗下执笔作画。

希望他能画出江南美好的风物,来慰藉我这镜中的白发苍苍。

只要郭熙肯答应作画,那就可宽缓时间之限,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也都无妨。

注释

子瞻: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今河南温县)人。熙宁初为御书院学艺,工画山水寒林。著有画论《林泉高致》。

黄州逐客: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次年二月到黄州,至七年方离开。

环:取其谐音,同“还”。

玉堂:汉代待诏在玉堂殿,唐代在翰林院,故唐人已多以玉堂代指翰林院,至宋初,苏易简为翰林学士,太宗红罗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以赐之。玉堂遂确定为翰林院之代称。

官画:郭熙以画艺在朝廷任职,因称其画为官画。

短纸:小幅纸。

雨脚:形容绵延不断的雨。

叠巘(yǎn):层叠的山峦。

但:只要。

宽作程:宽缓时间之限。

参考资料:

1、蒋方编选.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74页

2、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26页

赏析

这首诗虽然说的是题画,却颇多咏怀言志之意,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超远中见奇崛之气。 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诗的前四句从苏轼遭贬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引发归隐青林之想;五至八句写郭熙平远秋山图画意荒旷杳远;九至十二句表达诗人的南归之心;最后四句承上写诗人归愿难遂,求画慰归心。全诗章法曲折有序,韵法神形齐备,句法明丽清秀,内涵深蕴。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由“卧对”而“发兴”,用一“已”字,写出了苏轼身在玉堂,心游青林,顿然间神驰魄动的精神状态,点出郭熙画作使人“真即其处”的特点,真是“笔所未到气先吞”。这四句为平声删韵。按次韵诗惯例,隐括苏轼原作大意,叙述其在玉堂,即翰林院看郭熙画,因而萌生青林之思、隐逸之想。诗人次韵,语句多与苏轼原诗相应,却变化其次序。他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同时引发隐逸之想。诗人这一变化首先突出了郭熙画作的传神处。郭熙所谓“象外意”“景外妙”,就是要使人“见青山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总之,要使人观此画而“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苏轼原诗已有此意,诗人更用倒插句法来突出它。这一变化更使这首诗起笔即有龙腾虎跃之势。黄州与京师地隔千里,苏轼从遭贬到被召回,已有七年。这四句却以极简省的笔墨将偌大的时空距离紧紧相连。前二句由“黄州逐客”起,起得陡健;三句转入玉堂观画,转得突兀;四句既照应二句“饱看山”,将前三句紧相钩连,又落脚于“青林间”,点出一篇主旨,为后文开出无穷天地。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郭熙《秋山》图虽为御院画,却不像当时画院派那样偏重形似,而是崇尚荒旷杳远的意境。第六句含三重意,说此画虽为短幅,但是笔致曲折,能于尺寸之间开拓出一派秋晚旷远景色。“短”“曲折”“开”一语一转,句法拗折夭矫。五、六两句是虚写,七、八两句则实写,以补足上面的意思。从苏轼原作可知此画是一幅平远秋山图。从“外”字“余”字可以看出这是远景,正合从近山望远山之意。近景处将霁未霁,所以雨点明晰可辨,而景深处渐远渐淡,叠嶂江村正在烟岚之外若沉若浮。山峦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高飞南向。雨烟与叠巘的隐显变化,雁行与层峦的远近映衬,构成了“有明有晦”的色调、“冲融而缥缥渺渺”的意境。虽然画面上并未致力于秋山形状的刻画,然而其荒远之致却从字里行间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遭际相同、气味相投的两位大诗人,在郭熙那种荒旷杳远的画意中又一次发生了共鸣。这四句转用上声阮韵,承上“郭熙画”正写画面,照应原作“离离短幅”二句。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四句转平声阳韵,“画取”四句复转入声质韵,此二节韵意不双转。前四句承上秋雁之行而生南归之思,意脉遥遥呼应首节“青林”之想。“坐思黄柑”句化用唐代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秋霜降,桔柏黄,诗人却不能归去,于是感叹“恨身不如雁随阳”。“恨身不如雁随阳”句是化用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表面上与上文意不相续,实则“雁随阳”句点明“黄柑”之思的含意,复将诗脉接回到画上来,以顿挫回旋之笔转入下文。既然归隐的愿望不能实现,那么慰藉情感聊胜于无,趁郭熙头虽白而目力尚能映窗作画时,请他“画取江南好风日”,以稍慰衰鬓游子的归心吧。这里“熙今”七句用的韵与“黄柑”二句相协调,意思则直接与下面“画取”几句相接,是三、四节的关键,不但补写了《秋山》图的主人形象,而且极自然地由三节过渡到四节。最后二句仍就求画而言。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句意收束全诗。杜甫诗言盛唐名画家王宰的佳作都成于舒闲不迫之间。诗人却变化其意,笔锋一转,说道:只是郭熙虽然肯作画,但他像王宰一样,要十日五日方能画得一幅,这对于渴望立刻见到家乡山水的诗人来说,略嫌迟缓。至此,全诗在迫切期待中结束。从次韵角度看,与苏轼原诗末尾求取龙门伊川图相应;而从此诗意脉看,又与开首苏轼的“青林”之思遥相呼应,画意、友情、归隐之思,一笔总收,余意荡漾于尺幅之外。

这首诗艺术上成功之处是能于跌宕恣纵之间表现出法度的深严,可从三方面体会。

章法:全诗的内涵很复杂,有苏轼与郭熙画做的关系,也有诗人自己与郭熙画作的关系及他与苏轼的关系。在这众多意思中,黄庭坚把握住情趣高洁旷远这一点,这正是郭画的精髓,也是苏、黄友谊的基础,这就在命意上抓住了根本,然后通过精心的结构,曲折有序地加以表现。作者首叙苏轼对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在顺叙中处处用逆笔作顿宕勾勒,诗势似断复续,读来有龙腾虎跃之势。

韵法:这首诗用韵宽平,并且遵守七言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互押的惯例。首四句用平声删韵,音调舒展清亮,正适于表现苏轼观画的旷逸情致。次四句用上声阮韵,音调上扬宛转,又很适宜表现郭画悠远的意境。这两节意随韵转,故节奏舒徐,有清远之趣。由观画而思乡,陡转平声阳韵,如大钟骤鸣,表现出画境在诗人心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末段又转入声质韵,短促的节律又如同在诉说诗人渴望家乡山水的焦切心情。这两节韵脚音质变化大,又参用古诗韵意不双转之法,在古朴峭折的音律中隐隐透出一种抑郁之气。由舒徐清远而峭折不平,正反映了诗人观画时心情的变化。

句法:诗人的诗工于锤字炼句,前述“郭熙官画”二句的含意屈折、“但熙肯画”二句的善于点化,均是好例。更从全篇看,此诗前后两部分造句均陡快豪健,而中段的“江村”、“归雁”二句,明丽清秀,摇曳生姿,如同老树开花,别添一段妩媚。全诗因之而有变化神奇之妙。

参考资料:

1、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58-559页

创作背景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远山水》,当时诗人任著作郎兼集贤院校理,遂依苏轼原韵次序和作一诗。

参考资料:

1、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58-559页

猜你喜欢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

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宿田家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小心事延款,屋余粮复匮。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清平乐·夜发香港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

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论诗三十首·其二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百字令·度居庸关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悬檐溜。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时候?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薄寒渐甚,征袍明日添又。

谁放十万黄巾,泥丸不闭,直入车箱口。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涂望眼,寂寞闲亭堠。当年锁钥,董龙真是鸡狗。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黄庭坚的诗词 ► 黄庭坚的名句

作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