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句诗词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出处

全诗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1)宣城:今安徽宣城。谢朓北楼: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2)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3)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名凤凰桥,下桥名济川桥。

赏析

宣城位于皖东南,周边毗邻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胜景,境内风景优美,足以令人流连。南齐时谢朓任太守,诗人本色,不废吟啸,荟其诗作而名曰《谢宣城集》,宣城因此又被人呼为谢公城、小谢城(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与谢朓并称为大谢和小谢)。后之文士多慕名来游,低回咏叹,时多佳构,诗因地作,地以诗闻,遂博得“宣城自古诗人地”之誉,益使山水增色。

时序在盛唐,一个容易引发诗思的秋日黄昏;地点是诗人谢朓所建的宣城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前来“行客拜坐客”的登楼者是“一生低首谢宣城”(清王士祯《论诗绝句》)的诗人李白,一个浪漫的多情种子。斯时斯地斯人三者遇合,灵感激活,于是发而为诗,这实在是很自然的事。

因为是居高临下游目骋怀,所以首联先从远处写起:晴空明净,远山如黛,秋日余晖下的景物更显得美妙如画,这本身就与谢朓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意境相仿佛。李白曾激赏此联,道是“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当然,仅以谢、李的这两联相比,谢联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视野更寥廓,景物更鲜明,意境也更博大,像是摇镜头拍下的散点透视的山水长卷,李联则像是摄影机视点固定的聚焦照,还没有完全展开。

果然,颔联一出,镜头视角变化,景物就明晰鲜活起来:宣城有宛溪、句溪,是为“两水”(所以起句泛称“江城”);溪上有凤凰桥、济川桥,是为“双桥”;秋水澄澈无波、拱桥弧度优美,以“明镜”和“彩虹”作比喻,似信手拈来,最为传神。两水绕城,所以用“夹”;双桥跨越似飞虹从天而降,所以用“落”,两个有动感的字使水和桥被赋予了灵性。清代戊戌变法死难的“六君子”之一刘光第,题峨眉山清音阁牛心亭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状其地形势颇精到,其上联亦似从李白此句中化出。

颈联仍写景,而气氛转为萧索。毕竟已是秋天,更兼日暮,这里那里有人家在晚炊,轻烟在橘树和柚树丛中寂寞地冉冉升起,平添了寒意,而梧桐叶为“秋色”所染,其黄而陨。形容词“寒”和“老”作动词用以状秋肃,准确精妙不可移易!诗人写此,实际上反映出在长安饱受排挤的内心抑郁,诚如赵熙所作川剧《情探》的名句:“心事却如秋。”于是尾联自然一转,以在秋风中自问作结。名曰“谁念”,也许最在乎的是自己心仪并引为同调的谢朓不知道我在怀念他,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更恨古人不见我之憾。至此,全诗的情景交融达到了极致。

李白是写景和寓情于景的高手。此诗同他的其他一些诗(例如《送友人入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在结构上颇有共同之处:前面写景都是“空镜头”,结束处点出人事或揭示主题,有时也仅仅是有一点人物的影子进入,这就够了。所以,李白的这类结构的诗即使要浇块垒、要载道,也不必要明确说出,首要的是意境优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换句话说,即使读者对其写作的“本事”和背景不甚了解,也无碍于对其意境美的欣赏。

猜你喜欢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 一作:蹙)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宋代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雨霖铃·秋别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献钱尚父
唐代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的诗词 ► 李白的名句

作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