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句子大全作文句子描写云冈石窟的句子

描写云冈石窟的句子

时间:2022-04-03  

云冈石窟的佛像真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第八窟那个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更是惟妙惟肖。你看他悠然自得地骑在孔雀身上,中间一个大脑袋,两眼平视;左右和后面四个小脑袋,东张西望;一双长臂舒展地放在盘坐的两腿上;四只小胳膊却正劈云穿雾,好像要飘飞天外。

云冈石窟就位于大同市西。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在北魏中期开凿的。我们一进入山门,迎面就是石窟群,一块写着《云冈石窟》字样的碑立在那里,背景就是石刻群,很是壮观。我赶紧过去拍了照,跟着导游往里走去。进入石窟中,导游解释说,如今参观只能从第五窟开始到20窟,其他400多窟都不能去了,在修理和维护中。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年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成蒙古包似的顶部,从整个画面布局和图像看来北魏是属游牧民族,与我们先前去的蒙古是同个祖宗,里面有一座高1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为云冈最大的佛像。旁边雕满了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看的我赞叹不已,古时候他们的雕刻技术就已经这么好了,我们后人不知能否后浪推前浪,无从得知。有游客指着雕像上一层灰问导游,如何不清洁一下,导游回答这就是运煤车常年在石窟前公路上开的结果,洗不掉了。如今算好了,从前年开始大同市另造了条运煤的路,煤车不再经过这里,想必今后会好些吧。

从第六窟开始,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骑乘形式各异,令人目不暇接。佛传故事浮雕构图精巧,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潮流,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时期"的雕刻十分接近。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如此美妙的石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导游的讲解,拍下可以拍的一切,从内心里希望今后的云冈石窟将能以更完整更多的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能保留住这世界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

这第六窟可以用"富丽堂皇"四字形容。只见整个洞窟雕满了佛像、菩萨、飞天、瑞鸟、神兽等。那佛各有姿态、那菩萨各有千秋、那飞天更是千人千面,无一雷同。我细细的打量着一佛,只见那佛交脚正坐,正在修炼佛法。又看一菩萨,只见那菩萨一手拿甘露瓶、一手拿柳枝,向人间挥洒着点点甘露。我又看了几个手执乐器的飞天,她们有的穿短衣、长裙,有的袒胸赤足。穿短衣长裙者,舞姿柔婉典雅,袒胸赤足者,斜披络腋、深目鼻直,舞姿豪放刚健。这些翱翔飞舞的飞天确实使人叫绝。六窟的平面是正方形。进入后室,我看到,后室的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十五米。塔柱上的佛像立体感很强,特别是塔柱上层的接引佛,栩栩如生。塔柱下层的佛龛内雕有四座佛像,这四座佛像或坐、或倚、或对坐,都形象生动。中心塔柱的塔腰处和四壁雕刻着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图。我细细的查了一下,大概有33副图。这些图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父母、母亲腋下生出释迦牟尼、佛一下生就走了七步,一直到释迦牟尼修炼成佛的全过程。画面生动耐人寻味。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掀开云冈石窟这部古老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四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是从云冈第五、六窟开始参观的,第五窟、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座,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向世人展示了释迦牟尼成佛的典故。在导游详细地详解这个传奇故事的时候,我用心地将字记了下来,因为这个故事太美了,而且听完之后真的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生出许多感慨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从第七窟走到相连的第八窟,发现两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组合及其纹饰风格均基本相近。第八窟门拱东西两侧的雕像,是云冈石雕中罕见的艺术品,西侧是三头六臂的坞摩罗天乘孔雀的造像,东侧为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牛的造像。两组造像中,以鸠摩罗天像著名,被认为是东西方艺术最巧妙的组合。鸠摩罗天雕像给人智慧(三头)、力量(六臂)、安详(面善)、吉祥(手托吉祥鸟)的感觉。他乘坐的孔雀,是名为"那罗延夫"的神鸟,口衔玉珠,爪趾雄健,尾巴卷起长长的羽毛。第八窟的造像给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严重风化而让人痛惜。

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九、十窟和第十一、十二、十三窟。第九窟和第下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十一窟至第十三窟是一组,第十二窟为中心窟。十一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第十二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八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十九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

第二十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因为参观之前导游有提醒我们说参观时不能随意拍照,更不能拍佛像,以免亵渎神灵,而且照佛还被意指为"折福",而只有第二十窟的这尊露天大佛是可以拍照留影的,因此在这里我们都逐个拍照以作留念。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采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在观赏之余,更赞叹着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在欣赏赞叹之余,却生出许多的心痛与痛惜来,因为在观看第二十一窟开始的佛像时,看到很多的佛像都遭到严重的风化,还有很多被盗窃后已不完整的佛像,当看到这些时,我的心里就像被什么利器给重重的戳了一下似的,生生的疼。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看到珍贵的历史古迹被破坏,并且还在不断地受到恶劣环境的侵蚀,真的感到很痛心疾首!我们要用什么才能拯救你呢?

猜你喜欢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早发
宋代宗泽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