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名句
诗人
国学
文学
成语
字典
词典
推荐诗人
朝代:
不限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潘诚
[ 宋代 ]
潘诚,绰号破头潘,出生于公元1304元,元末后宋北方红巾军将领。1362年,因兵败被元军俘获。
李子迁
[ 宋代 ]
李子迁,宋室南渡后留居中原,与王予可有唱和。
陆九州
[ 明代 ]
陆九州,字一之,号修吉,又自号具区子,补廪贡生。无锡人。嘉靖初博士弟子。善书。著有《具区集》。
郭元振
[ 唐代 ]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再次拜相,并辅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兼任御史大夫,进封代国公。不久,唐玄宗骊山讲武,郭元振因军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后在赴任饶州司马途中,抑郁病逝。
朱日新
[ 宋代 ]
朱日新,字新甫,嘉禾(今浙江嘉兴)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黄岩县。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一一有传。
孙鼎
[ 明代 ]
孙鼎(?—1457年),字宜铉,庐陵人。永乐年间举人。历松江教授,后为御史。天顺元卒于家中。
江衍
[ 宋代 ]
江衍,字巨源,兰溪(今属浙江)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官山阴、鄞县主簿。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迁庐州观察推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元丰六年(一○八三),为京西转运判官。官至四川提举。事见清嘉庆《兰溪县志》卷一四。
戴德
[ 两汉 ]
戴德,字延君,号称大戴,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祖籍梁国甾县 ,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任信都王(刘嚣)太傅。与兄子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世称“大戴”,亦称“太傅《礼》”。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义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
张衡
[ 两汉 ]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陆云
[ 魏晋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周邦彦
[ 宋代 ]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陆焕
[ 宋代 ]
陆焕,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以朝奉大夫知兴化军。事见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九四。
归有光
[ 明代 ]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赵贤
[ 清代 ]
赵贤,字端人,号浅山,钱塘人。乾隆戊辰进士,官永顺知县。有《浅山堂集》。
蔡哲夫
[ 近现代 ]
蔡哲夫(1879-1941),原名守,一作有守,字成城,号寒琼、寒翁、寒道人、茶丘残客、折芙。斋堂为茶丘、寒庐、有奇堂、味雪庵、砖镜斋、二条一廛、寒琼水榭、茶四妙亭。广东顺德龙江乡人。早年加入南社,襄助黄节和邓实主办《国粹学报》,刊辑《风雨楼丛书),与王秋湄、潘达微合编《天荒画报》。
周世昌
[ 宋代 ]
周世昌,建州(今福建建瓯)人。真宗时商贾,曾因海难飘流至日本。事见《宋史》卷四九一《日本国传》。
王彦博
[ 宋代 ]
王彦博(一○三五~一○五五),字仲远,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初应诏,以母丧未试。仁宗至和二年卒,年二十一。事见《乐静集》卷二八《王侱远墓志铭》。
徐基
[ 清代 ]
(约公元一七o一年前后在世)字宗顼,华亭南桥(今上海)人。约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前后在世。由贡生官训导。喜集前后《赤壁赋》字为诗文古词,皆能随题拈合,触手成文。著有《十峰集》、《景苏阁集》。
陈炯明
[ 近现代 ]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实则要割据称覇,与孙中山“大一统”的政治纲领不合,被国共讨伐后避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邵松年
[ 清代 ]
邵松年(一八四九—一九二四),字伯英,号息庵,常熟人。清光绪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任河南学政。归里居乡三十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办学校,修县志,辑《海虞文征》三十卷。擅书法,精鉴藏。有《续虞山画志》、《一斑吟草》等。
周绪
[ 宋代 ]
周绪,字习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去非弟(《东瓯诗存》卷四)。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三)。十一年,调澧州慈利主簿、权军事推官(《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六引《澧州新仓记》)。有集,今不传。今录诗二首。
管道升
[ 元代 ]
(1262—1319)元吴兴人,字仲姬,一字瑶姬。赵孟頫妻。仁宗即位,封吴兴郡夫人,后加封魏国夫人。工词章,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亦善书。
吴照
[ 清代 ]
(1755—1811)江西南城人,字照南,号白厂。乾隆五十四年拔贡,官大庾教谕,旋弃官卖画自给。善画竹,意气豪宕,兼工诗书。有《听雨楼集》、《说文字原考略》、《老子说略》。
王汝舟
[ 宋代 ]
王汝舟(1034——1112),北宋文人,字公济,晚年号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皇祐五年进士。熙宁中,知舒城县。元祐间,知南剑州(《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历知建、虔二州。擢京东路转运判官,徙河东、河北、江西,后官终夔州路提点刑狱。致仕归,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汝舟号循吏,所至皆有治绩,又喜读书,手校书万馀卷。著有《云溪文集》一百卷,今已佚(《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全宋诗》卷七四七录其诗八首。《全宋文》卷一八三○收其文三篇。事迹见《新安志》卷七、《宋史翼》卷二○。
葛洪
[ 魏晋 ]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徐陵
[ 南北朝 ]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王适
[ 唐代 ]
唐幽州人。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武则天时求高才,唯适与刘宪等四人入第二等。见陈子昂《感遇》诗,曰:“是必为海内文宗矣!”乃请交于子昂。有集。
范梈
[ 元代 ]
范梈(pēng)(1272—1330)元代官员、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王焯
[ 唐代 ]
浙江嘉兴人,字少闿,号碧山。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官镇海教谕。诗雄伟崛强,不肯拾人牙慧。有《白华堂集》。
唐文治
[ 近现代 ]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清同治四年 (1865 年) 十月十六日生于江苏太仓,民国元年(1912 年) 定居无锡。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官至清农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书。后退出政坛,潜心从事教育事业。曾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及“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监督,创办私立无锡中学(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前身)及无锡国专(苏州大学前身)。1954年4月在上海病逝,终年90岁。著作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