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
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
此中积龙象,独许濬公殊。
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
敬亭山白云苍苍,秀色绵绵连接苍梧。
山影倒映在山下的双溪水中,如天落在镜湖。
此山中聚集了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濬公你独占鳌头。
江左地区传遍你的风雅逸韵,文章震动东南海隅。
观心明如水中月,似有似无,解悟而得菩提大道。
今日算是遇到东晋高僧支遁公了,高谈阔论非有非无。
此诗以描写宣州美景开篇。白云缭绕的敬亭山,青翠秀美,连绵不断,一直连到苍梧山。澄明清冽的双溪,倒影着敬亭山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也落收其中。山中聚集着好多佛门龙象,而仲濬公是最出色的。他风度翩翩,气韵不凡,文章高妙,倾动江南。而禅修也极其不凡。
“观心”是修行的关键,《十界二门》云:“一代教门,皆以观心为要。”“水月”是大乘常用的譬喻。此处指观察自心,如同水月,非有非无,了不可得而明有妙用。“解领得明珠”巧用“衣里明珠”喻,表明禅师已解下烦恼外衣,得到了自性明珠。这颗明珠个个都有,人人本具,只要转身解衣,立刻获得,从此就大受用,不被贫苦困。这是对仲濬公禅悟境界的赞扬。
最后一联,将仲濬公比作名僧支遁,并通过记述二人高谈,进一步阐明见解。“高谈出有无”表明二人已领悟佛法中有关“有”“无”的妙义,不在执着。全诗由景到人,说理明晰。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