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得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译文
杜牧的诗才何处可得?来到湖上,免不了挥毫题诗。
春天烟雾缭绕的寺院,敲响清脆的茶鼓之声召唤僧徒们饮茶夕阳照耀着楼台,最吸引人的要数那高矗的一竿酒旗。
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山岭上香气终日不散。两只翠鸟从湖中惊飞,水面荡起圈圈涟漪。
我爱这西湖的风光庆幸还有蓑衣和苇笠,摇着小船做个渔翁总还可以。
注释
争得:怎得。
杜牧之:唐诗人杜牧。杜牧诗多写湖山之胜,李商隐《杜司勋》诗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句,推崇不已。
茶鼓:寺院中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
卓:树立。
巘崿(yǎn è):指山峦。巘,山峰。崿,山崖。
翠:翠鸟。
参考资料:
1、《宋元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宋元诗观止 上,学林出版社,2015.08,第93页
2、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 卷5,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09,第3473页
3、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238-239页
这首诗首联从虚处入笔,借羡慕杜牧的才情自抑,达到总赞西湖美丽的目的,带出全篇;颔联和颈联从正面写西湖,以秾丽的笔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方位地展示了赏心悦目的湖山旖旎风光。尾联说诗人产生了要做渔翁,融合进这美妙的图画中去的企盼。诗全篇浑成,起句高妙,中二联鲜华妍丽,有西昆诗风,对联也很工,以“茶鼓”对“酒旗”对得很巧;结句收煞得体。
诗篇一开端,就用感喟企望的语气,披露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杜牧因写过许多描摹湖山的名作,而深受人们推崇,故李商隐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之句。这里借企慕杜牧来赞美西湖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写法上是借客尊主,从侧面入题,振起全篇。
人间虽难得有杜牧的才华,但来到湖上,光水色,赏心悦目,雅兴遄飞,正可吟诗。以此,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西湖边处处寺院,缭绕着袅袅飘动的春烟,时而传出一阵集合僧人饮茶的鼓声;孤山下楼台亭榭,披上了夕阳的霞光异彩,屋角间高插着招徕顾客的酒旗;起伏的山岩中,盛开着万紫千红的春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湖面游客的画船,冲破荡漾的波光摇前进,水花溅湿了刻画在船头上的双双翠鸟这是多么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中间四句,一句一景。写寺院,在春烟中响起茶鼓,足见其中香火之盛、僧徒之多;写楼台,于夕阳斜照中招展酒旗,暗示早晚游客不断,店铺繁忙。写山色,以“杂芳”烘染,“熏”三字,给人以浓香扑面之感。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平静。无论游山泛湖,还是寻访寺院,登临楼台,人们所领略的无不是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这里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工笔刻画,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
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绾合。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湖上题诗也许才情不够,驾起渔舟做一名钓翁总还可以吧。总之,寓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不免产生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未能有诗才,幸能有蓑笠,不能作诗人,且可作钓叟。“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290-291页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乃诗人王安国于春天游览杭州西湖,心情愉悦而咏赏之作。诗曾误作林逋所作,《瀛奎律髓》《宋诗纪事》均予以辨正。
参考资料:
1、《宋元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宋元诗观止 上,学林出版社,2015.08,第93页
2、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 卷5,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09,第3473页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