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成语故事刻不容缓的故事

刻不容缓的故事

时间:2022-01-27  

铜壶滴漏忆昔时

铜壶滴漏元延礦三年

古人受滴水间隔很有规律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先于世界其他民族、闪烁民族智慧之光的计时器--铜壶滴漏。

人们以铜铸一壶,壶底有一细孔,壶内坚一支刻有度数标号的箭形浮标,注水后,水由孔中慢慢漏出而逐渐减少,浮在水中的漏箭也随之下降,通过观察箭杆上落在壶沿口的刻度,便可知道时间。这种较圭表先进和准确的计时器称为“漏壶”,又叫“漏刻”、“铜漏”等等。

只有一个贮水壶的叫单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贮水壶的叫复壶。目前存世最早的单壶是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00年)制造的。单壶因水滴速度受水压变化而不能均匀,故计时精确度不高,每天大约误差15分钟。东汉以后开始使用复壶。典型的复壶有四个贮水壶,自上而下互相迭置。上面三个方形壶为播水壶,壶底均有孔,最上面的壶注水后,水即依次滴入各壶,最底层的是园形受水壶,壶内有浮标,叫“箭舟”,舟上坚着一枝漏箭,上有表示时间的刻度。随着水位渐高,水涨舟浮,漏箭随着上升,壶沿口处有一铜铸的小人,手臂向前伸出,伸出手指靠近漏箭,小铜人手指的刻度即当时的时间。陆游有诗咏道:“夜润重笼香,灯残漏箭长。”(《晨起》)

应用漏壶测时,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周礼.夏官》就已经谈到设官来管理漏刻。铜壶设计。制作要求很严格。元代延礦年间(1314-1320年)制作的四壶一组的漏壶,通高2.64米,由日、月、星、受水壶四壶组成。每壶都有盖,放在阶梯式的座架上。日壶高75.9厘米,月壶高58.8厘米,星壶高56厘米,受水壶高76.3厘米,水从日壶中依次下滴,进入受水壶。壶中水位上升,木箭(标尺)随之上升,观其刻度,即知时间。测时精确度竟达到一昼夜不超过一分钟。这真是古老文明的杰作,中华民族的自豪!原置广州城拱北楼上,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掌握了精确的时间,保证了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明清以后,我国开始有了钟表,铜壶滴漏逐渐废弃不用了,但它并没有退出我们的生活,仍然随处可感觉到它的存在。

古人为了计时精确,把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示。每一个等分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二个小时。现在的零点相当于子时,两点相当为丑时……到了近代,人们又觉得这种时段太长,又把每一个时辰分为两个小时辰,每一个小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一小时。头一个小时辰叫“初”,后一个小时辰叫“正”。如子初,就相当于现代的23点;子正,就相当于现代的零点。再到后来,人们把小时辰简称为小时,一昼夜就成了24小时了。

《说文》解道:“漏,以铜授水,刻节,昼夜百刻。”即箭漏上刻有一百个刻度,表示一昼夜。每一刻合今天的十四分二十四秒。由于100刻不好与十二时辰相配,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又改为96刻、108刻、120刻……清朝初期,确定一昼夜为96刻,这样每一时辰就是8刻,每一个小时辰(小时)就是4刻。现在的一小时是60分钟,60分钟除以4刻,为十五分钟,所以十五分钟就叫一刻。

如今“刻”仍为时间单位。“倾刻”、“刻不容缓”、“立刻”中的“刻”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人们目睹时间随流水一去不返,不禁感慨“时光流逝”,进而悟出“一刻千金”的时间价值。毛泽东诗词中也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著名诗句。

猜你喜欢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早发
宋代宗泽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